孩子坏脾气? 都怪这两种家长太作!
最近有不少家长向小编反映,自家的孩子脾气很坏,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就是改不了。
但是,如果什么方法都不奏效,家长有没有想过,是自身就出了问题呢?就小编在工作中接触过的事例来看,脾气特别坏的孩子,家长通常有以下两大特征——
01焦虑
先看看小编认识的妈妈秀秀,对自家孩子的描述:
“孩子41个月大,已经入园,很小的事情,都能生气。比如玩具坏了,就一把扔掉。问他也不说,一个人生闷气。生气久了,就哇哇大哭,怎么哄都停不下来;写作业写错了,用橡皮擦擦着擦着就生气了……”
但之后,我发现秀秀自己就是一位焦虑的妈妈:脾气不好,像一位教导主任一样,对孩子非常严格。
就算孩子只是很小的事情没做好,秀秀也着急得不行,一直在耳边告诉孩子,你这样不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秀秀为孩子操碎了心。实际上呢,不过是满足了自己的控制欲、消化了自己的焦虑情绪。
无处不在的训导,让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降低,很难相信自己能做好一件事情,情绪就容易失落。
但同时,孩子还是会有自我探索的渴望,就会和妈妈制造的压抑形成冲突。
当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时候,就会像镜子一样,被动地表现出和妈妈相似的情绪。
所以,这样的家长要做的是,降低对孩子的要求,还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比起“妈妈认为你应该怎样”的自我表达,你更应该关心地问一句“你能告诉妈妈你怎么想吗”。
02暴躁
这是另一位家长老包的经历:“孩子刚满4岁,一点小事就摔玩具,之后找不到零件就大哭。我跟他说过,可以摔玩具,但要自己承担找不到零件的后果,不能哭。
但每次他都这样,说了也是白说,我就揍了他。揍了他,他下次也还是不改……”
很明显,老包是一位暴躁的父亲。孩子生气的时候,只是摔玩具,但老包却是使用暴力。
爸爸不会理性表达,就是给孩子的坏榜样——孩子摔玩具,不过是对爸爸的一种模仿。
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就是情感的动物:
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摸。外界的一切,都能带给他们情绪:妈妈的笑脸让他觉得安全,干爽的纸尿裤让他们舒适,窗外的巨响让他害怕。
03总结:
在孩子的最初几年中,他就像一张白纸,会吸收家长(尤其是妈妈)的所有情绪;他没有判断力,于是吸收所能吸收的一切,喜怒哀惧、点点滴滴。
孩子生病了,可以治好;但生命最鲜嫩的时候,种在心灵上的负面情绪,却可能伴随他一生。
若积累的坏情绪压垮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完全有责任去背这个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