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当年也是这样带大的, 现在不都好好的! ”听到就这样怼!
在人气爆棚的妈妈群里聊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婆婆,一起看一下妈妈群里都聊的什么吧?
“
@糖糖:我家婆月子里趁我不注意给孩子把尿,结果孩子那天晚上就小儿疝气了。医生问的时候她还不承认,还是我回家开了客厅里的摄像记录才看到的,到现在还是不死心,我一不注意就给孩子把尿把屎,搞的我都快疯了!
@薰衣草:婆婆帮忙照顾我女儿的时候,动不动就开始吓唬孩子,只要女儿一哭她就说把孩子扔出去。我一反对她吓唬孩子,她就说“以前人家带孩子都这样,也没见哪家的孩子被吓坏过”,我真是无语。
@ Smile:我和婆婆说过宝宝太小不要把屎把尿,可人家说了她孩子都这么带大的,谁也没怎么地。我真的无话可说……
@幸福:我家宝宝断奶后,我坚持要孩子四个月之前喝牛奶,其他辅食不吃。婆婆不干了,说老家的孩子都是出生开始就可以吃米糊了。好几次,孩子都抿着嘴巴,哭闹着不肯吃,婆婆还要拼命的灌下去,我都不忍心看下去。
@土豆妈: 婆婆给宝宝用那种很廉价的滑石粉爽身粉,而且每次 扑粉的时候动作都特别的大,甚至宝宝下体也会擦;告诉她滑石粉会致癌,结果他不高兴的说“致什么癌,她爸小时候就用得这个,不也没啥事。”
”
“以前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不都好好的吗?”这句话相信每个妈妈都听到过!
当我们尝试阻止老人给刚满3个月的宝宝吃米糊时;
当我们说孩子还不到1岁不能吃盐时;
当我们说纸尿裤比开裆裤要好很多时……
老人一句话就能把我们问得哑口无言!
自己想想,好像的确是这样。我们这一代确实是这样长大的,现在不也好好的吗?再说了,论经验值,我们真的比不上人家……
然而,我们都是当妈的人了,真不能这么容易就动摇,因为:
很多错误做法,不见得100%让孩子出事
那时候不少孩子一出生就包蜡烛包;
那时候很多孩子还没满月就被喂黄连水;
那时候大人总是嚼碎食物再给孩子吃;
……
那时候这样养育孩子,现在不也好好的吗?
不!老人觉得好好的,未必就是真的“好好的”。
从概率上来说,不正确的操作,不一定会让所有孩子都有问题。
比如,吃剩菜剩饭,有的孩子一点事都没有,有的孩子会腹泻,有的孩子可能会得急性肠炎,甚至诱发严重的并发症。
再比如,有的孩子吃大人嚼过的饭菜没事,但是有的孩子却因此感染了EB病毒,严重时可能会致命。
我们常听身边的老人说,过去谁家生了多少个孩子,但其中有个孩子得了怪病没活下来。其实,哪有那么多怪病,可能只是因为一些很小的细节没做对罢了。
某些错误做法带来的恶果,不会立马显现
比如,孩子从小就吃垃圾食物,吃一次两次也许看不出什么问题来,但是长期吃却极有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体型过胖超重,但实际上却缺铁性贫血。
再比如,孩子没有刷牙的习惯,短期看来没有什么问题,但长期下来龋坏的乳牙,可能会导致牙髓以及牙根牙龈出现病变,进而影响恒牙的健康,结果是孩子的牙齿一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长大后仍然被这些问题困扰。
时代不同,有些观念已经过时
还有些大人,总以为孩子吃辅食了就该吃盐、吃酱油,否则孩子就会没力气。实际上,现在哪有孩子会因为没吃盐而不长力气呢?
“不吃盐就没力气”这个说法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以前的人们,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限于物质水平,他们一年到头都吃不到几餐有鱼有肉的饭菜,因此想要维持身体电解质的平衡,只有吃盐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不然身体就会出现电解质紊乱,浑身没劲。
而在今天,无论是母乳,还是市场上销售的婴儿奶粉、婴儿米粉、其他婴儿辅食等食物中,都含有盐的成分。而再大一点的孩子,在饼干、面包、点心等零食中,也能摄入很多“隐形盐”。在孩子每天都能摄入足够多的盐的情况下,再刻意额外添加,那就有可能超标了!
“吃盐没力气”的说法放在今天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再照着做,那就是坑孩子没商量了。
有科学方法,真没必要拿健康来冒险
“
前不久,山东有位90后妈妈刚生完孩子,家人为了让她“坐好月子”,不开风扇、空调、得穿着长袖长裤、盖棉被。结果这位妈妈发生了严重的中暑。送到医院时,呼吸急促,体温高达40多度,已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最终因心脏和肝脏损伤等严重问题不治身亡。
”
不得不说,错误的观念有时真的会害死人。
在很多老人眼里,坐月子就得待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环境里,全身出汗,这才是好事!不能吹风,不可以吹风扇,更不能空调,否则会落下月子病!
醒醒吧!你看看医院的产房是不是都开着空调的,哪有什么“产妇不能吹空调”之说?不加以分辨就照着以前的方法来做,只会害了自己,苦了孩子。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拗不过老人了,心里就会有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别较真了,以前的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嘛……”然而当我们拿孩子或自己的健康赌一把的时候,就算胜算很大,你也无法保证倒霉的事不会发生。
所以,别拿“以前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来做挡箭牌:
以前的人不打预防针,
以前的人不用做胎儿检查,
以前的人生孩子连医院都不用去……
难道这些我们都要仿效吗?
已经被科学证实的东西,就不要再强调以前!一味信奉“经验主义”,有时可能会酿成大错。
学会换位思考,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毫无疑问,当我们遇到原则性的问题时,就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理念,坚决不妥协,坚持到底。其实,即使婆婆一开始无法接受,但只要你态度坚定,她会在内心潜移默化地接受的。就算不接受,不是还有老公吗?
我们都是受过教育的新一代,有时候婆婆在理念上与我们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妨尝试着换位思考一下!老人们天天起早贪黑地带娃,也不一定是在享受“天伦之乐”? 她们本没有责任帮我们带孩子,但是她们当中的大部分还是选择帮忙,我们才可以稍微忙里偷闲一下,不至于陷入生活和工作的两头忙碌中。
所以,只要他们是真诚的帮我们带孩子,那么,何不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试着多沟通,试着去感恩呢!
在处理婆媳育儿观念差异这件事上:
我们既要坚持立场,树立权威,
又要换位思考,保持感恩之心,
同时也要记得在关键时刻搬救兵——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