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 安全感的缺失? 该如何弥补
周末带娃,在小区的儿童乐园玩,碰到了很多相识的妈妈,大家一块儿闲聊:
“我每次出门去上班,孩子就哭得撕心裂肺,是不是孩子安全感不够啊!”
“是哦,我家孩子也是,特别粘我,每次上班都是奶奶抱到房间里,我偷偷的出去。”
“我家孩子看到外人总是腼腆的躲在我身后,不出来,胆子也小,没有安全感”。
然后问我上班,孩子什么反应,我说,我家也有分离焦虑哦,我比较焦虑,想孩子。可是娃的适应能力比我好,一开始我上班会有情绪,哭着喊妈妈,一个礼拜后,看我出门,很淡然说:妈妈上班了哦,然后继续玩着手里的玩具。每次回家都是蹦蹦跳跳的来到门口迎接我,开心的欢迎我:“妈妈回,妈妈回”(一个22个月的娃的词汇量也只有这么多了)。
宝妈们听到这么这里并没有多羡慕,只是觉得大多数宝宝在面对分离时都会哭泣,像我家这种只是特例。但是如果面对分离,宝宝一直缺失安全感,那就需要重视了。虽然很多主张科学育儿的8090后的爸妈已经意识到安全感建立得重要性,却没有付出行动。
大量研究证明,“儿童安全感”的早期建立,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等影响深远,在以后的漫长人生过程中,安全感建立得比较好的孩子,碰壁了,能够更温和的弹性处理。
可是很多妈妈对安全感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
“安全感”在儿童早期的建立,主要和照料者(通常是妈妈,但也可以是其他抚养人)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质量有关。其实判断孩子的依恋类型是否安全,不是看妈妈离开时,宝宝是不是哭,更重要的是看妈妈返回时宝宝是不是容易安抚。
分离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正常过程,除了和宝宝天生的性格、气质有关,还与养育人的高质量培养有关。
只要在返回时给予充分的安抚和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妈妈不见了,哇哇哇,妈妈又回来了,妈妈好像还是和之前一样那么爱我:)……妈妈又不见了,哇哇,妈妈又回来了,妈妈还是和之前一样那么爱我)……”逐渐地过渡到:“妈妈不见了,嗯,我知道妈妈还会回来的,而且一直都会那么爱我。”
高质量的陪伴,才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来源。
有位儿童心理学家组做过一项研究发现,根据她对于“陪伴”的定义,有的孩子平均一天只能从父亲那得到7分钟的陪伴,从母亲那得到11分钟的陪伴,而更可怕的是,被调查的很多父母都还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花了很多时间陪着孩子了。
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只是陪着而已。可能孩子哭闹的时候,你的心思都在别的地方,刷微信微博,逛淘宝,打游戏......
如何重塑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你希望孩子好,那就花一半的钱,但花两倍的时间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应注意三点:时间的保证、爱和情感的投入、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儿童心理学家给了五个一的建议: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疯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等);
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头,而是跟随孩子玩;
每天至少一次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爱你,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而在陪伴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都很重要。男孩从父亲那里学会如何成为一个男人,女孩通过对父亲的欣赏、爱戴和信任学会今后如何和其他异性相处,而这些一定需要父亲花时间和孩子互动。
孩子从母亲那里学会如何爱、照顾和信任,从小得到母亲更多关注的孩子,会有更强的自尊水平,从而有更好的和他人互动的能力。
关于用心陪伴的定义中,对于父母亲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父亲来说,孩子需要的是真正不分心的“花时间”陪伴;而对于母亲来说,是愉快不焦虑地用心陪伴。
最终,让孩子记住的不是你买给他们的玩具,而是你陪伴他们一起玩的快乐时光。
请珍惜现在每一天,每一个个周末,和孩子创造欢笑的回忆,而不仅仅只是给孩子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