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身上看见多少父母的影子?
“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英国学者赫胥黎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
最近后台有很多人问到,该怎么样可以让孩子拥有令人喜欢的性格。
令人喜欢,我们在日常称之为:讨喜
讨喜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呢?
性格好呀!
今天的【育儿科学站】,我们来研究一下孩子的性格培养问题。
我一直都认为,孩子的性格不是自己来决定的,孩子时常不能意识到自己哪些行为并不那么讨喜,那么对他们的性格形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
父母所能代表的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我们能看到太多故事中的主人公,受父母影响太多了
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
梁启超一门三院士
当然,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仿佛离我们太遥远
我们日常生活中呢?孩子们的模仿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我观察过身边特别讨喜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外向有礼貌,爱打招呼喜欢回应,说话积极,最重要的是特别有灵气。
爱屋及乌,对讨喜的孩子注意力增加,自然会去观察他的父母,久而久之我已经能够在教室里猜出这个孩子的父母到底是哪位。
这些孩子的父母,明显会是一群家长之间倾听者,并且神色淡然,对孩子讲话十分客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孩子很多行为都是他们父母日常行为的写照,爱吼人子平常在家他们的父母也会有这个习惯,爱骂脏话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有这个习惯。
孩子会一天天长大,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会直接延续到他们长大以后
弗里曼提及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让我们了解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1. 人从家庭的经历中,不可能没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例如:来自没安全感家庭的,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2. 我们择偶时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需要感到自己独特等。
3. 我们都带着这些未了的情感包袱,希望在新的婚姻关系或家庭中得到解决。
4. 我们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满足,就会只顾索求,没有能力为择偶付出。这看法虽然有点悲观,但是我们如果勇于面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就有新的动力重新去爱。
5. 关系上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原生家庭未解的结,而多于因为缺乏委身、关心和爱。这种看法或许带有谅解和盼望,当然背后不是鼓励你将埋怨归咎于原生家庭,而是鼓励你去正视家庭遗留下来的问题。
对于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棍棒和说教,当父母能够成为孩子们的优秀的榜样,自然能够在日常教育中“省事”许多。
我们应当如何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孩子养成讨喜的性格呢?
一、约束自己的言行
孩子的世界里永远都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我们最不应该的就是用“爸爸妈妈是大人”的话来分别自己和孩子的行为。
在管教孩子不许大声讲话之前,父母应该轻声细语的说话
教育孩子要懂礼貌之前,作为父母应当客客气气的说话
教会孩子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动孩子的物品之前先询问孩子
以上的话,相信每位父母的都很清楚,只是这样子就能够很好的培养起孩子的性格了吗?并不是!
家庭是令人最放松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外精致的太太也会有蓬头垢面的时候,在外温和绅士的男士也会有穿着秋裤乱糟糟的时候。
可是孩子呢?他一半的时间都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和父母相处在一起,成年人在外面知道注意外人的眼光,会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言行,我们自己也会很好的区别开家里与外面之间言行的区别。
可是孩子尚且没有这样的能力,在家里养成的习惯极其容易带到外面。
在孩子面前约束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二、给孩子打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特别规整的女孩子,小小的年纪什么东西都能够做的妥妥当当,演出完毕以后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还能帮助别的小朋友将所有东西放好。
很多的小孩子都有丢三落四的毛病,但这个女孩子的妈妈告诉我,上小学后她就没有在外面落下过东西,令人省心的就像是父母身边的小跟班。
但是这里的转折是,孩子的存在让人神经特别紧绷,特别容易和别人发生争执
她说要立马放好的东西,就必须立马放到指定位置,完全不顾别人是不是还需要使用。
一个晚上,我们演出完了坐车回去,她忽然数起来自己该做的事情:回去拿衣服,洗澡,还要刷牙,收拾袋子里的东西,把衣服放进洗衣机,还要收拾好自己的作业… …诶好多事情要做,真累
孩子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做的每一项事情是很好的习惯,但是过大的“完成压力”会让人觉得孩子身上失去了那份童真,且这份省心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
后来我发现,孩子身上充满了她妈妈的影子,一来到哪怕小姑娘想去卫生间,她妈妈也要求她书必须立刻拿出来房子桌子上,原本牵着手高高兴兴来上课的母女俩,一会儿忽然就横眉相冲。
这样的孩子做事情很省心,但将来极其难成为令人拥戴的领导者。
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环境,孩子的生活节奏需要引导,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将小小的事情无限放大成压力,孩子很容易失去身上的灵气,抗压能力也会大受影响。
三、用沟通传递爱
任何有关于教育的倡导方式里,都强调沟通。
那么父母之间和父母与孩子之间擅于沟通对孩子的影响能有多大呢?
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态度非常容易影响他们的判断,我见过太多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用当时最省心的棍棒或责骂完成。
孩子知道这件事情是错的,可是为什么错?怎么样才是对的?孩子并不能有自己的判断。
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没有主见,更不能在一个团队里决定团队的发展方向,同样难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没有作恶的心态,做错事无外乎:没有辨别能力&好玩
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心平气和的沟通,影响到的是孩子的包容能力与思维模式
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错的?会给别人造成什么麻烦?和正确的做法之间有什么差距?
孩子会在父母的沟通间养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想事情能够想到来龙去脉,自然会日渐做事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