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心得: 为什么批评孩子总是起不到效果? 有一个前提不能忽略

2018-01-04 09:43:37 前提,早教,批评

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期,“批评”是每个家长都用过的教育方式。由于孩子年龄还小,对生活的认知很有限,很多行为都需要规范,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养成不良习惯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菲菲妈看到的事实是,身边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后,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往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使家庭关系恶化,造成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紧张。我们常说的“代沟”,其实就是孩子与父母无法有效沟通的一种表现。如果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那么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有一个真实事例菲菲妈一直印象深刻。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起报道。一名高中生在吃完午饭准备去学校的时候,与母亲爆发了争吵。原因是当时电视上正在播放儿子喜欢的节目,儿子只不过在电视机前停留了几秒钟,就受到了母亲的严厉批评。母亲板着脸说:“马上就要月考了,这次你得进全班前10!”儿子立马变得很沮丧,小声嘟囔了一句:“太难了,我做不到。”其实儿子学习一直很用功,刚上高中的时候在班里只能排40多名,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竟然一下提高到了班里第10名。但是母亲并不满足,她希望儿子再接再厉,并要求孩子以后考试绝不能跌出全班前十。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儿子的成绩反而越来越不稳定,始终徘徊在20名左右。母亲认为儿子学习不够用功,整天在儿子耳边念叨。这回听到儿子说不可能进前十,母亲又气不打一处来,冲着儿子吼到:“那你还看电视,还不用功读书?”儿子又说了一句:“我已经够努力了。”母亲这回被彻底激怒了,开始无休止地数落孩子。要求孩子必须在班里拔尖,以后必须考上名校,考不上北大也要考上浙江大学……儿子感到心烦意乱,央求母亲不要再说了。母亲却依旧不依不饶说个没完。这时儿子正好走到门口,看见鞋柜上放着一把榔头。在母亲喋喋不休的唠叨声中,儿子脑中一片空白,随后举起榔头,酿成了一桩血案。

事后儿子说他当时脑中唯一的想法就是:妈妈别再唠叨了,别再唠叨了……

这个心痛的例子是不是给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呢?菲菲妈相信每个家长都是深爱自己的孩子的,孩子能够身心健康、成绩优异,就是我们做家长最大的心愿。我们当然希望那些不良习惯能够远离孩子,这也是我们批评孩子的最大原因。批评,是教育方法的一种,本身是没什么错的,但是在菲菲妈看来,绝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掌握批评孩子的正确方法,今天我就与大家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当孩子出现不良习惯时,我们家长在帮助孩子纠正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下面三个原则。

第一,在批评之前,先要揣摩和分析孩子的心理。

孩子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甚至打架、说粗话,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相应的心理动机。批评孩子不是目的,帮助孩子纠正才是我们的最终想法。所以一定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认真揣摩孩子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彻底解决孩子的问题。

挪威有一名叫阿蒙森的青年,考上了医学院,却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很多科目都不及格。学校通知了他的父亲,老师告诉他父亲,阿蒙森是班里最差的学生,不但上课不听讲,还经常逃课往外跑。父亲很伤心,认为自己的儿子彻底颓废了。不过当父亲来到学到,进了儿子的宿舍,却发现另一番景象。儿子的宿舍里摆满了地理方面的书籍、杂志,还有地球仪、地图等各种器材。于是父亲耐下性子,与儿子长谈了一番。原来儿子一直以来都对地理十分感兴趣,在上医学课的时候,脑子里也忍不住思考他向往的大海和远方。后来他干脆开始逃课,自己去图书馆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还经常跑到科学馆听地理讲座,因此也就荒废了自己的医学专业。

父亲了解这些真相之后,不但没有批评儿子,反而与孩子共同探讨了很多地理问题,并问儿子是否能够把探索地理作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下去,再得到儿子的肯定回答之后,父亲帮儿子办了退学手续。后来阿蒙森真的成为了鼎鼎大名的地理学家、探险家。

这位伟大的父亲正是做到了“对症下药”,在孩子犯错之后没有急于批评责备,而是准确分析了儿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再给予针对性指导,最终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第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虽然有句话叫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不过菲菲妈却认为再好的朋友也有闹别扭的时候,何况父母与孩子还存在很大的年龄差距,有些问题孩子未必愿意与父母沟通,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父母开明一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据调查,上了中学的孩子们,有80%表示不愿将心事与父母分享,而是选择与同学和朋友交流。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同龄人之间身心的发展处于同一阶段,又有着相似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当然彼此之间更容易交流。所以我们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们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一个阳光的环境,不要让孩子的想法憋在心里。只要找到合适的人倾诉,孩子的很多心理困惑都会迎刃而解,叛逆的情绪也容易逐渐缓和。

第三,批评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凡事都要掌握方法和技巧,何况是批评孩子,稍不留意就容易引起家庭冲突。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向叶圣陶老先生多学习一下。

叶圣陶先生教育儿子的方法别出心裁。有一次儿子冬天出门没有把门带上,叶圣陶先生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怕把尾巴夹着吗?”儿子一听就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赶紧走回来关上门。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叶圣陶先生直接就冲着儿子喊:“尾巴,尾巴!”几次过后,儿子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再也不用父亲提醒。

上面的三个原则可以说是循序渐进,每一步都不容忽视。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同时,还能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发现孩子更多的优点。聪明的家长们,赶快去尝试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