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 我的“温柔而坚定”是错的, 怪不得女儿说我冷血
几年前,看育儿书知道一个名词“温柔而坚定”。当时眼前一亮,觉得自己找到了一剂育儿良方,暗暗对自己说,这几个字要刻进脑髓里。
有时看到拍爸准备要发火,我会像念咒语一样,朝他大喊一句:“温柔而坚定!”拍爸一脸茫然,不过气焰倒是已经被我斩断了一半。
去一个朋友家,看见他们家客厅,挂着“温柔而坚定”五个大毛笔字,裱在墙上,简直有种要成为家风而传承的气势。
这五个字,不骄纵、不惩罚,走的是育儿中间路线,仿佛成了我们这一代父母的指路明灯。
01
记得小拍很喜欢吃冰淇淋,但因为她小时候吃冰淇淋拉过肚子以后,我对冰淇淋都怀有警惕心理。
放学接她回家,小拍想吃,我都是用很温和的语气对她说:“吃了会拉肚子哦,你也希望自己健健康康的,对吧?”
她有时就不说话了,有时又会和我纠缠,抱着我说:“妈妈,我就是想吃嘛。”
我会继续温柔地对她说:“吃了会拉肚子,对身体不好。”
她继续纠缠,我继续温柔地重复,偶尔她闹起脾气,撒起娇,耍起赖,甚至干脆坐在地上哭闹起来,我依然站在一旁,稳如泰山、坚定不移。
小拍哭着哭着也没有办法了,有次气不过甚至对我吼了一句“妈妈,你太冷血了,我讨厌你”,然后一边擦着泪一边跑得老远。
孩子生起气来,对我说重话,我是可以接受的,那时我还对自己能这样“温柔而坚定”地坚持原则,颇有成就感。
直到我看到著名心理学博士陈忻,在她的《养育的选择》里写到:
很多父母出于对“温柔而坚持”,表面上的理解去执行,虽然不打不骂不暴力,没有让孩子破坏规则,但也没有关心孩子的感受,没有尝试用更合适的办法解决问题;
而是和孩子僵持,最后凭自己的体力和意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其实是把这个原则,演变成了“软暴力”尚不自知。
我当时看完简直震惊,原来我对小拍经常用的也是“软暴力”,我并没有真正理解“温柔而坚定”的含义,只是从表面去执行,怪不得小拍要说我“冷血”!
02
这个发现,藏在我的心里一直隐隐不安,我开始刻意地想要扭转认知,改变自己。感谢宁宁也带给了我很多机会。
我在改变中,一直在想,“温柔”到底指的是什么?
我发现,温柔不仅仅是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不仅仅是接纳孩子哭闹的情绪,最关键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她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没有好坏之分,我们无法做孩子的上帝,去评判什么是孩子应该要的,什么是孩子不应该要的。
孩子只会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心理发展和兴趣爱好等等,去张嘴或者动手要自己想要的。
快2岁的宁宁,记得有一次在家翻出来一瓶我吃的钙片。
幸好她打不开盖子,屁颠屁颠跑来找我帮忙说“妈妈,打开打开”。
放在以前,如果用“温柔而坚定”的方法,我可能会蹲下来和她温柔地说:“这个是妈妈吃的钙片,宁宁不能吃哈。”
那她或许又要摇头、摆手、坐地、耍赖“四件套”齐了。我又要抱着哭闹的她,冷静地等她哭完。
大人很累,孩子也不开心,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回我尝试着对她说:“宁宁是想打开盖子,看看里面是什么对吗?”宁宁点点头,还叨咕说:“宁宁想吃。”
对于宁宁这样的小吃货,的确是看见什么都好奇,都想吃,我理解她的需求说:“哦,宁宁想尝一下瓶子里的钙片。”
这句话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支持和接纳,也第一时间抚慰住了她的情绪。
03
但表达完理解以后,并不意味着,我就要立刻给她吃钙片。我话锋一转说:“可是瓶子里的钙片,不想出来呢,我们叫它出来好不好。”
宁宁看着我,笑起来答应:“好。”于是我就先喊了一声:“小钙片,你快出来,宁宁想吃你。”
宁宁一听就咯咯咯笑出声了,跟着我奶声奶气地喊:“小钙片,你快出‘nái’,宁宁想吃你……”
我们笑作一团,我又接着说:“看样子小钙片不想出来,宁宁可以先摇一摇,听听它在里面跳来跳去的声音。”
宁宁拿过瓶子乱晃起来,一边笑着一边当摇铃玩。过一会儿就没了兴趣,扔在沙发上,玩别的去了。
我赶紧捡起瓶子,放到另一个隐蔽的地方,不让她再有翻出来的可能。
这就是我改变之后,对宁宁,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达到的原则“坚定”。两三岁的孩子,游戏力、角色扮演都是非常好的方式。
那“坚定”到底指的是什么?
我想,并不是单纯指态度坚定,而是尽量用灵活的、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达到“坚定”这个目标。
我也反思了自己对待小拍吃冰淇淋的态度,其实她背着我,缠着拍爸都吃过几次了,也没发生拉肚子的情况。
我不可能让我心爱的女儿,一辈子都不吃冰淇淋,我的底线仅仅是尽量想让她少吃一点。
元旦假期,我和拍爸,带着小拍和宁宁到长隆动物园玩。小拍又嚷着要吃冰淇淋,我问:“你上次吃是什么时候呀?”
小拍想了想说:“好久好久了呢,过了夏天,我就再也没吃过了。”
我说:“那看起来你真的很想吃哦。”小拍点点头。
我接着说:“那好吧,这么久没吃了,可以吃一个,但是得买一个小的,和妹妹分着吃。”
小拍狂喜,没想到我居然会同意,飞速跑去小卖店里挑冰淇淋去了。
04
其实这也是一个“以退为进”,对待孩子的策略。
看起来我似乎妥协了,但我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妥协——“买一个小的,和妹妹分着吃”,就是我妥协的条件,而且没有走出这件事的范围,胡乱提条件,也没有破坏我的底线。
当然,这也是根据当时的情况临时想出来的策略,对待小拍这么大的孩子,有时候,甚至可以启发他自己,想出双方都满意的办法。
亲子咨询师杨杰老师曾说:
“在对孩子有所要求时,面对孩子的各种反应,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应对办法,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没有一个办法是万能的,自从我体会到原则“坚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以后,我脑子也开始转得越来越快了。
温柔而坚定,并不是温柔地把孩子拒绝以后,就看着孩子哭闹,等着他自己妥协来达到坚定。
而是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根据事情发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坚持底线,达到“坚定”的目标。
虽然这对我们的要求好像又提高了不少,需要我们整合一些对自家孩子有用的技巧和方法,
但能用更柔软的姿态,去解决亲子问题,相信是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愿意去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