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惩罚这4种妈妈...(深度好文)

2018-01-04 11:40:04 惩罚,好文,深度

世界不会亏待每一个妈妈,但也绝不放过那些错误的教育方法!时间会告诉你,有些妈妈正在一点点、努力的、用心的伤害自己的孩子。

1

父母埋下的种子,在儿女生命中发芽

身边有一位“白骨精”,绝对的工作狂 恐婚族,用她自己的话来讲是“只要赚很多的钱,才不会担心自己出现任何的问题,包括恐婚”。

高中时一个女同学,每到放假都很不愿意回家,独来独往平时也不爱讲话,学习非常认真,但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这两个形象是同一个人,来自于一个“貌似”单亲的家庭,家中父母未离婚,但感情长期不和,分隔两地。父亲好吃懒惰,母亲一个人扛起家庭的重担,带着她和弟弟两人,努力的挣钱,每天孩子没睡醒就去上班,孩子睡着了才回来。两姐弟的生活基本全靠自理。

“那你和妈妈平时会聊聊天吗?”

用朋友的话讲就是,每天看着妈妈原本爱笑的脸因为工作的辛苦变得麻木而严肃,自己在学校遇到难题、学习上有了困惑都选择自己默默不说。

时间久了,和妈妈的关系就变的非常敏感,而这也让她的心中不自觉认为,正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婚姻破裂才出现了这一切,她的恐婚也由来于此。

正是因为童年的经历,影响着她长大后的选择,恐婚是因为父母婚姻的破裂,沉默是因为与母亲的敏感关系让她更加沉默。

父母埋下的种子,会在儿女的生命中发芽。你的成长中,是否也或多或少有着父母的影子?

2

教育是场“马太效应”的实验

之前有一段时间出现一股声音,家庭中真正需要富养的是妻子。

文章从很多个方面说明一个性格稳定、温柔沟通的妻子是多么的重要,孩子喜爱并依赖这样的母亲,这也正契合了之前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过的“关键期实验”结果

实验中,分别给一个幼猴两个人造母亲,一个有奶水,一个没有奶水。有奶水的母亲是用冰冷的铁架搭建的,而没奶水的母亲身上包着厚厚的绒毛。然后让观众猜测,小猴子会喜爱哪个“母亲”。

一定有人会马上认定小猴子会喜爱有奶水的母亲。但哈洛的实验推翻了人们的想当然——小猴子只是在饥饿难当的时候,才不得已地跳到有奶水的铁母亲身上,急速吃完便立即返回没有奶水、却有厚厚的温暖绒毛的母亲身上,一直依偎着它,像依偎着真正的母亲一样恋恋不舍。(小猴子喜欢依偎在有温暖绒毛的母亲身旁)

若只给小猴子一只有奶水的铁母亲,它当然也会慢慢长大,但其成年后表现出极端的攻击性,离群、孤僻、过敏、冲动,甚至有神经症及越轨行为。

母乳喂养的意义并不在于奶水,而是只有母亲的“温柔拥抱”才能赋予的下一代“安全、悦纳、依恋”等宝贵的心理维生素。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实验结果和妻子要富养的言论是一致的,告诉我们,在家庭中母亲的重要性,母亲几乎决定着孩子的性格成长。

教育子女就是一场马太效应的实验,好的愈好,糟的愈糟。

3

世界不会亏待每一个妈妈,但也绝不放过这4种妈妈的错误教育

拥有“温柔怀抱”的母亲能够培养出健康向上的孩子,反则,冷冰冰的“铁母亲”则培养出孤僻暴懦的孩子。妈妈对孩子的一生成长,可谓重之又重!下面这些错误教育方法,一定要避开:

第一种:孤独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双冷漠的眼睛

错误表现:有些单亲妈妈,在情感上表现的非常冷漠。她们可能本来就没想要孩子,或许潜意识中把孩子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这种妈妈很少抱孩子,对孩子非常严厉,亲子之间通常缺乏良好的情感疏通渠道,对孩子的反应也是冷漠相待。

孩子心态: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被塑造成孤独儿童。孤独儿童往往惧怕亲密接触,因为依恋妈妈的渴望经常落空,并由此认为:我不需要爱。孤独儿童的内心里,可能隐藏着一个不真实的自我,看起来独立,实际上却有着一个否定自我的人格。

孤独儿童通常性格冷漠甚至冷酷,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他们通常在事业上很成功,物质需求淡薄,独立并富于忍耐。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通常充满曲折。经常被配偶抱怨成冷血动物、冷酷无情的人,多半是孤独型人格。

第二种:“中央集权”的控制下是懦弱的身影

错误表现:有些妈妈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或者出于难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产生的怕遭到遗弃的恐惧,以及对孩子的过度依恋,这类妈妈内心渴望完全掌控孩子的行为,而难以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

孩子心态:这样的情况特别容易产生距离儿童。他们不害怕亲近,但总是小心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他们允许妈妈抱,但同时总是把脸扭到一边,不让妈妈亲。因为他们害怕过于亲近会使自己无法从妈妈的控制中逃脱。

距离儿童成人后,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他们下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他们会长时间的忙于工作,或总是埋头看书、看报、看电视。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最喜欢那种来去自由的关系,当配偶企图保待一种亲密状态,或有进一步需求时,他们便会立即退缩,甚至生气:“你怎么没完没了?你要求得太多了。”

第三种:过早的独立,变成力图讨好的好好先生

错误表现:有些妈妈因为工作忙,或许是性格使然,经常表现出缺乏耐心的一面,她们总想快点从教育孩子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所以,鼓励甚至强迫孩子过早地开始探索和独立。

孩子心态:幼儿独立尝试对世界的探索时,如果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就容易造成他对独立的恐惧。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讨好妈妈做出好孩子的样子,或找出各种借口来赢得妈妈的关注。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害怕离开妈妈,需要不断反复地确认是否有人随时都在关心自己。

这样的孩子,成年后通常表现出追求型人格。他们害怕被抛弃,为了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总是力图取悦对方,为对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成为“贤妻良母”或“五好丈夫”。但这种关系却可能使对方感到窒息,而自己也常常吃力不讨好,暗自伤心,感叹“活得太累”。

第四种:母亲情绪变化大,孩子婚姻难幸福

错误表现:这类妈妈一般经济压力大、情绪起伏变化较大。对孩子依恋的需要,有时能满足,有时则会表现出很反感的样子;加之重压下的妈妈,自己情绪也难以稳定,有时不免冷淡烦躁,有时对孩子又呵护有加。妈妈频繁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孩子心态:这样的环境很难帮助孩子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他会认为,只有不断哭闹,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爱和关注。受母亲喜怒无常情绪的影响,孩子也经常会出现愉快、满足和愤怒、伤心等情绪交替出现的情况,不由地对妈妈形成爱恨并存的矛盾情感。

这些孩子成人后,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依恋倾向就会明显表现出来: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往往要求对方时时刻刻关注自己,难以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习惯性地使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迫使异性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强烈的不安全感使他们心生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都无法真正地信任对方。

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就是父母对子女人生渗透作用。一个暴燥的母亲,必定有个暴躁的儿子;一个强势的母亲,必定有个强悍的女儿。

今天你在教育问题上犯的错,明天都会变成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脸上。

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时时刻刻充当着儿女的榜样,塑造着儿女的性格,影响着儿女的心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