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四,不要怪哥哥我心狠手辣,哥哥不是没给过你机会
要说时下什么题材的电视剧最火,那自然是大清康熙末年的夺储之争。康熙皇帝本就子嗣众多,再加上嫡长子难堪大任,太子人选自然就令老皇帝大为头疼了。一时间众皇子们皆蠢蠢欲动,都盯着皇阿玛的皇帝宝座。众多阿哥中要属老四、老八、老十四的实力最为强劲。
三位皇子中,要属十四子多罗郡王胤禵最像老皇帝康熙,其才能见识在众皇子中也算鹤立鸡群。老皇帝自幼喜欢胤禵,每逢外地出巡总是带着胤禵在身边。康熙年间,清廷与准格尔部交恶,康熙帝亲派胤禵率十万大军赴青海平定准格尔部,出征前康熙帝率文武百官目送胤禵出城。大军浩浩荡荡出征平叛,扬起漫天灰尘,大臣们看着老皇帝送别皇十四子的眼光,心中早已议定胤禵凯旋而归之际,必是康熙册立储君之时。
无奈草原悍将太过勇猛,胤禵虽屡战屡胜,但始终无法歼灭敌军主力,导致大军被敌军牵着鼻子在青海草原上走,清军无法速胜胤禵就无法迅速归朝,而此时的康熙帝已是风烛残年、行将就木。最终老皇帝在胤禵战事疲惫之际撒手人寰。得知父皇驾崩的胤禵日夜兼程赶回紫禁城,那个年代又不通高铁,等胤禵从青海赶回北京,朝中大局已定,当得知康熙“传位于四子 ”的遗诏时,胤禵一脸茫然。当然这里要提一下,坊间传闻遗诏其实是“传位十四子”,雍正命宫中内应将遗诏中的“十”改为“于”,于是自己就成了皇帝了。其实这属于无稽之谈,且不说当时官文用的是繁体字,于跟十无法更改。更重要的是大清是少数民族政权,皇帝诏书必须是满汉文两份诏书同时发布,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可以修改。
雍正继位后,对手握重兵的十四弟处处防范,而心有不甘的胤禵事后并未有不臣之举,到底是胤禵不能发动兵变还是不想发动兵变呢?其实细想一下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康熙驾崩以后胤禵是单骑回朝,而且是星夜兼程、逢站换马,就这样也没能赶回来送终,可想而知滞留在青海高原上的大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回朝援驾,而且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必将被雍正察觉,雍正一旦察觉就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来对付胤禵的兵变。再说当时的雍正也不是吃素的,其麾下部众虽不及其他皇子多,但各个都在要害部门。当时掌管军需供应的年羹尧就是雍正亲信,胤禵征讨准格尔的大军所有的后勤补给都需要年羹尧调度,可以说雍正掐住了胤禵的七寸。
另一方面,胤禵虽手握兵权,但其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并不是无懈可击,毕竟胤禵既不是嫡长子,其顺位远在雍正之下。老皇帝康熙在位期间也未公开表示过有立胤禵为储的意思。而雍正既有顺位之便又有遗诏在手,哪方面都强压胤禵一头。胤禵此时造反,成功率太低了。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胤禵并没有争储之意,最直接的佐证就是胤禵在离开军队返回京师的时候是把帅印移交了出来的,也就是说此时胤禵并没有指挥军队的权力。胤禵回到皇城之后,因为一时无法接受父皇驾鹤的事实,曾经大脑灵堂,令众人难堪。虽然胤禵仁义礼孝,对皇位未有觊觎之心,雍正仍然不得不堤防他这个弟弟借机生事。又念在一母同胞的兄弟之情,最后雍正将胤禵派往景陵守孝,后又将其幽禁于景山寿皇殿内。终雍正一朝,胤禵都无从得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