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不会交朋友? 最实用的法子在这里!

2018-01-06 10:56:42 法子,交朋友,这里

文 | 涵涵妈

3岁左右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黄金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变得特别爱出门,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们玩了!

这时,有的妈妈会发现:孩子很内向,你让他跟别人打招呼,他拽着你的衣角往后躲;

而有的妈妈却是着急上火:孩子太顽皮,总是抢别人玩具,怎么说都没用。

虽然以上两种情况截然不同,但一项儿童社交心理研究将他们——“被忽略的儿童”和“被拒绝的儿童”统称为“不合群的儿童”。同时研究表明,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干预,不合群孩子的社交地位将就此固定,日后也不会有什么改善。

对此,妈妈们很是纳闷:我有教导孩子怎么跟小朋友玩,为什么还是这样呢?

事实上,除了先天气质影响外,还与封闭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家庭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初场所,在家庭中,孩子得到父母的爱、抚育和保护,通过与父母的良好互动,建立起对他人最初的信任关系,学习如何和陌生人相处。同时,孩子也通过观察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仿和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01

春节期间去参加同学聚会,往日的妙龄少女纷纷升级做了辣妈,拖家带口地赶赴而来。坐在我隔壁的高中同桌玲子,她怀里抱着4岁的儿子浩浩,小朋友甚是乖巧,靠着妈妈怀里一动不动。而其他小孩呢,早就打成一片,在厅里四处嬉戏追逐。期间有小朋友过来拉浩浩一起下去玩,但他举着手机看动画片,一手拽着妈妈的衣裳不肯放手。有人上去逗他,孩子就会把头扭过去,藏在妈妈怀里。

玲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这个孩子从小身体弱,家里人保护得紧,所以很害羞。” 说完,赶紧把虾壳剥干净放到孩子碗里,然后拿纸巾给孩子抹干净嘴巴。整顿饭下来,玲子不是在给孩子布菜就是擦手擦脸,自己也没吃上几口。

回去的路上,我不禁感慨说,“养一个不合群的孩子真是累!”

旁边一同学连忙纠正:“有一个事事操心的妈,孩子才会不合群!”

想想也是,如果父母过分地溺爱孩子,事事包办代替,孩子就会像藏在壳里的蜗牛,缺乏试错的勇气和交友的能力。一方面,孩子认为自己的需求父母都会满足,不需要走到集体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家人长期的付出会让他觉得理所当然,一旦进入到集体生活,当他发现外人不能提供相同的便利给他时,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tips

对于那些天生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的孩子,父母除了需改掉错误的教养方式外,还需要慢慢接纳、给孩子更多关注和爱。

我们可以先在家里进行角色演练。假装是一个自己玩得很开心的小朋友,让孩子来交朋友,加入游戏。在这期间,家长要多花时间跟孩子交谈,表扬他在集体中的行为,告诉孩子怎样与人打交道,引导其社交能力的发展。等孩子安全感足,自信心强的时候,就会用于向外发散。

如果孩子还是很害羞,父母可鼓励他先找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孩子一起玩,再慢慢去和其他更多的孩子接触。或者先让孩子从自己舒服的环境里去接触他不是那么熟悉的人。比如说,邀请小区里的其他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儿,孩子作为家里的小主人通过分享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平时自己最擅长的游戏等来体会交友成功的感觉,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3-5岁孩子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未发展起来,缺乏自我评判能力,他们往往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尤其父母对他们的评价很重要。因此,当孩子有社交方面的障碍时,父母不能急于给孩子贴标签,说孩子“胆小”、“懦弱”、“坏”等。只有父母先接纳了孩子当下的状态,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支持。

02

如果在家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有求必应,没有达到目的就打滚耍赖,父母又没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快让步的话,孩子也会养成小霸王性格。

有个表哥,生孩子比较晚,所以阳阳可谓是爷爷奶奶盼了多年,终于盼来的大孙子。再加上老人家本来就喜欢男孩子,因此阳阳就被宠的无法无天。然而,这个在家里做惯了小皇帝的孩子,在幼儿园却事事不顺心。

比如当小朋友在那里玩玩具时,他会突然跑过去,一把抢过来,玩上不到三分钟扔掉,然后又去抢下一位小朋友的。于是,一段时间下来,小朋友们都躲着他,不肯跟他一起玩耍。因为大家跟他在一起不愉快啊。

tips

对于那些容易和别人起冲突的孩子,他们主要的问题在于规则意识的缺失,比如不懂得“合作”、“协商”和“分享”。那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全留给他,而是适当地分给其他家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轮流地享用,不能够一个人独占。”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这种规则内化,再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或者,在给孩子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布置一些一个人很难完成,需要多人配合完成的游戏。如此,孩子在游戏时,遇到了障碍,就会积极地寻找别人帮助。这样一来,在商量。协商和合作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慢慢掌握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技巧。

03

还有一种孩子,性格不霸道也不懦弱,但就是他们没有安全感。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会感到羞怯、紧张。这类宝宝,要么就是父母本身就不善于与人交往,或者夫妻关系不和,或者孩子经常会受到父母的批评指责,导致孩子感觉外界是不安全的,与人交往时就会退缩、逃避。

女儿四岁时,我们举家搬到了城市,因为城里住户都是独门独户,邻里关系比较冷漠,相互间很少走动,所以孩子也很少跟同龄小孩接触。

有时候朋友带孩子来串门或者在带她出门玩时,别的小朋友要跟她玩儿,她会说:“你不是我的好朋友,你走开!”弄的场面超级尴尬。

当时心里也蛮着急的,还真是读再多的育儿书,一到自己身上就方寸大乱。好在,后来我安抚了自己,给孩子时间让她慢慢来,最终她拥有了自己的一套交友模式。

当然,我们不能只等待,而是需要引导,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每当涵涵这样做的时候,我会出声制止她。不讲大道理,也不吼叫,只是说你这样不对。然后,等到别的小朋友热心地帮助到她时,我会说:“你看,这个小朋友虽然不是你的好朋友,但他对你很好吧,还让位置给你。”

每每我这样说的时候,她时而羞愧,时而欣喜。渐渐地她开始接受了陌生小孩。如今不论是去游乐场,还是公园,亦或是别人带娃来做客,她都能很快地跟小朋友玩儿在一起。

所以,对于孩子交朋友这件事,我们大人要先放下焦虑,相信孩子能做好这件事,这样孩子才会真的交到朋友。

孩子也只有在经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的交往后,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tips

对于不害羞但也不主动的孩子,我们得先教会他们一些固定的社交辞令。

有的孩子和熟悉的伙伴玩的还挺好的,但一带到陌生环境,就畏手畏脚,明明很想和人家一起做游戏,却张不开嘴,迈不动腿。

这是内向吗?其实不尽。

3~5岁的孩子,不跟陌生的小朋友搭讪,也不会加入其它小朋友的游戏中去,这正是他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正常反应,跟内向外向关系不大。

因为此时他们开始意识到了你我有别、亲疏有别,“我跟XX是好朋友,我们在一起玩的很开心。但这群陌生的小孩,我也想和他们一起玩,但是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会不会不喜欢我,不愿意我加入呢?”

这时期的孩子只是刚刚开始有社交的萌芽,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交技巧,不知道怎么做,就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

此时,要想让孩子能尽快地和其他小朋友玩到一起,打成一片,我们得教会孩子一些具体有效社交策略。比如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询问:“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或者当别的小朋友在游戏过程种遇到了麻烦,可让宝宝主动上前提供帮助。

ps

1、年龄较小的孩子(约3岁以下)不愿交往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也就是“自娱自乐”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时,较少的产生互动,但是他特别喜欢扎堆。他看到和他差不多大小朋友的时候,他就喜欢加入进去。等到两岁半以后呢,孩子才会从平行游戏逐渐地成为这种互动型的游戏。三岁左右的小朋友才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角色的扮演。

2、现在宝宝的成长环境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家里没有电视更没手机,所以天天跑出去找人跳皮筋、扔沙包捉迷藏。而如今iphone,ipad,网络游戏随处可见,只要一个人呆着房子内就能玩得不亦乐乎,谁还愿意大汗淋漓地出去和别人玩呢?

老话说,“堵则溃,疏则通”。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让孩子完全不去触碰手机也绝非现实可行之计。我们可以使用折衷之法,比如每天规定孩子看电视和玩手机的时间——半个小时,到了约定时间就收起来。另外,我们还可以把孩子在电视手机中看到的内容,在现实生活当中用情景演练的方式演示出来,如此,能让孩子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