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走得跌跌撞撞的中式母爱
2019年2月24日晚,华裔女导演石之予(Domee Shi)执导的动画短片《BAO》(包宝宝)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该短片不足8分钟,全程无台词,表达了了一对母子之间爱恨交织的情感,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关于中式母爱的热烈讨论。
在德性文化的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母爱就被赋予崇高的道德地位,是伟大的象征。但同时几千年来,母爱也被赋予了沉重的道德负担,母爱往往也意味着牺牲。而母爱的牺牲也意味母亲可以理所当然地有着掌控子女的权利,包括子女的婚姻、工作等等。而这种居高临下的控制权在孩子逐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强烈的争夺,母亲和子女往往因为是否“自己当家做主”而出现剧烈的冲突。冲突的解决手段往往是彼此的妥协,这也只是意味着关系的重新和好,究竟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和谐的大局。
短片中,包妈妈无意间“生出”了包宝宝,之后便是各种无微不至的呵护,做饭、喂饭、洗澡……费心费力的包妈妈并未表现出一丝的不满,而是把它当成一种神圣的使命。问题就出现在于孩子长成大人的过程中,伴随着孩子自我观念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母子间的隔阂出现且不断加扩大。包宝宝去追狗被阻止,和别人踢足球被拒绝,母子间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最终成年的包宝宝要和一个陌生的洋儿媳出去居住时,这种矛盾扩大到了极致。一方面,儿子觉得自己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大事,不应受到任何干涉;而另一方面母亲却表现出极度的复杂心理。对洋儿媳突如其来的始料未及,对儿子未曾提前告知的愤怒不已,对可能“失去”儿子的忐忑不安,对再建好母子关系的力不从心,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忧心忡忡。不难看出,中式母爱在这里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最后,包妈妈情急之下便将包宝宝一口吞下,压抑已久的控制欲彻底爆发。而吞下之后,包妈妈泪眼婆娑,因为这只能挽留包宝宝的人并不能挽留包宝宝的心。
后来,腼腆羞涩的包宝宝满怀愧意地提着点心,来到包妈妈床前,包妈妈一开始理也不理便将头扭过去了,而后又和包宝宝一起吃点心(像极了他们之前在公交车上吃东西的场景),一时间母子潸然泪下。母子重归于好的镜头让不少观众动容,这也是最中式的解决方式——各自妥协让步。这种中式的解决方式绝非以各自“领域边界”的明晰为前提的,母子间并未就母亲该不该管、该管什么、该怎么管进行“谈判”。
最后,包宝宝一家三口和新加入的洋媳妇在包包子的场面十分温馨,极度符合华人观众的心理期待。最后虽是美满,但笔者认为这并未真正给出最佳的母子相处之道,甚至这样老套的大团圆结局略显矫揉造作。洋媳妇包的包子要比华人家庭出身的包宝宝包的好多了,看似“西风压倒东风”,实则是“东风压倒西风”。中式家庭无不渴望贤良淑德的儿媳妇,洋媳妇的包包子技术很好,正是中式公婆所看中的,这一点成为了重建今后母子关系的重要基石,但这一点也可能成为新的导火索甚至是压死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假设洋媳妇厨艺很差或者在其他方面不符合中式贤妻的标准,那么母子间即将出现新的矛盾,而这种事情在华人家庭屡见不鲜。且不说中间是否有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妥协”之嫌,就算洋媳妇后来活成了中式贤妻,但会不会又像华人婆婆那样在处理亲子关系上依旧捉襟见肘呢?
因为故事定位与海外华人家庭,多少可见文化冲突的影子,“捕风捉影”中也可见中西方育儿方式和亲子交流的差异。包妈妈买菜、打太极是总把包宝宝带在身边,包宝宝的活动空间很小,似乎仅仅局限在家里以及周边华人社区。而短片中的黑人小孩、白人小孩没大人在身边,自己出去踢球,自己出去开车兜风,体现出极强的独立个性。包妈妈甚是关心包宝宝的安全,以至于她奋不顾身地追狗、挡足球,但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抵触情绪。包宝宝不再和包妈妈一起吃点心,为了煲电话粥将妈妈拒之门外,都是这种情绪的最生动写照,而这也暗示了中式母爱在育儿之路上为什么走得如此跌跌撞撞:母亲总是以自己的方式爱孩子,但却不知道孩子想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而孩子也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母亲也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按自己的方式做。
在儿子带回一个媳妇时,这种“跌跌撞撞”更为惨烈。按说思想较为传统的母亲应该欢迎新媳妇的到来才是,但现实却是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儿子带回一个金发碧眼的白种人姑娘,并且他们要搬出去住。如果这种事发生在西式家庭,西式父母也不足以这么大惊小怪,因为早在《圣经》里就有这样的传统了: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但这种事完全在一一挑战中国传统伦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至今有所遗存,婚姻的“先斩后奏”背离传统孝道;媳妇是白人,语言文化的差异对于乡土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人来说难以接受;儿子媳妇搬出去住,可能意味着传统父母儿孙绕膝的梦想破灭,也可能意味着养儿防老的计划出现危机。
“跌跌撞撞”也远不止母亲一人的“错”。在不少中式家庭里,父亲总是一个“无所作为”的角色,或缺席或沉默,在《BAO》中也是这样,父亲仅出现过三回:第一次是狼吞虎咽地吃完早饭赶去上班,一个沉默的养家人;第二次是将包宝宝推进包妈妈的房间,一个沉默的调停员;第三次是看到包宝宝、包妈妈为包包子成功的洋媳妇鼓掌后又扭头看电视,一个沉默的旁观者。除了这三回,全程无交流的父亲就“销声匿迹”了。父爱不足,必然加剧母亲在应对亲子关系时的狼狈不堪,说到底,这又和“男主外、女主内”的惯性思维不无关系。短片全程静默无言,真是令人诟病。这不是指电影制作本身,而是指片中母子之间、父子之间的交流甚少。高语境的中国文化里,克制表达欲的确可以避免语言冲突和其他过激行为,但是事实上内敛含蓄的东方性格对于亲子间心灵良性互动似乎无所助益。
笔者认为,整个片子中最大的闪光点便是“吃”:开头在包包子吃,结尾也在包包子吃,母子友好相处时在吃,孩子外出深夜不归时在吃,母子感情疏离时在吃,母子重归于好时还在吃。“吃”这一行为最具中国特色,准备食物时的亲切,独用食物时的落寞,共享食物时的热闹,浓浓的烟火气里杂陈这百样的甘苦。如果说中国人在语言表达上是矜持的,但对“吃”却表现出了超乎他国的极大热情,因为吃不仅让人肚腹饱足,也在咀嚼吞咽中弥合了各自心灵之间的裂缝。对于中国人来说,“魔力无穷”的“吃”本身就是交流的方式,存于人与人之间,同样也存于母子之间。若想中式母爱走得不那么跌跌撞撞,除了取经欧美之外,想必“吃”也许就是唯一的最“中国”、最便捷的优等选项。(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