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再惹祸, 小小年纪学“角色扮演”, 差点让奶奶命丧黄泉

2018-01-18 06:59:50 角色扮演,惹祸,黄泉

近些年,“熊孩子”已然成了一个热词,这本是北方地区形容孩子不懂事、调皮的一句方言,带着相当程度的亲昵成份(各地这样的方言也很多),但是,现在“熊孩子”这个词一出现,亲昵的嗔怪很少,指责、怨忿和无奈更多,以至于很多人调侃“慈母手中线,勒死熊孩子。”一百个熊孩子,有一百件不同的英雄事迹,但他们之中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元素,其中最普遍的是没有规则意识。近日,又一熊孩子差点害死自己亲奶奶,在郑州一家医院接到一个病人,这个老奶奶因患鼻窦炎,这几天因鼻窦炎发作,因都是老毛病所以在诊所拿了药直接回家输。谁知,家里两个小孙子竟然模仿医生的动作,往输液瓶中打入脏水,致使奶奶血压下降,寒战高热,生命垂危,被送入ICU抢救。

家人为老人换上第二瓶液体输了100多毫升后,其儿子发现老人浑身不适,并出现寒战等症状。老太太儿子才意识到异常,看到输液瓶里的液体和往常不一样,有很多黑色絮状物,赶紧停止输液。一问才知道是老人的小孙子在医生配好液体后有样学样,用针管往输液瓶里面注入了污水池中的浑浊脏水。家人不敢怠慢,赶紧把老人送往乡镇卫生院,卫生院不敢收,转往当地市级医院,市级医院建议转院。老太太转到医院时已经处于休克状态,立即转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在做完一系列化验检查后,发现患者已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脓毒症。

与上面事件类似的“欣弗事件”发生在2006年7月24日,青海省西宁市部分患者因使用欣弗注射液后,出现胸闷、心悸、心慌、寒战、肾区疼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以及肝肾功能衰竭等临床症状,其中致死11人。8月15日国家通报了“欣弗”事件的调查结果,表示导致这起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因“欣弗”注射液未按国家医药标准灭菌,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该药厂老总最后因良心过不去,最后选择在家中自缢身亡,为这事件描上了悲情的句号。

对于极端“熊孩子”的恶劣行为,一放了之是对所有人不负责任

前些日子发生了的恶性“熊孩子”事件。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正在8楼屋内看动画片的10岁男孩,一气之下用小刀子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致使其悬在半空动弹不得,经消防大队紧急出动后才将人安全救下。面对警方询问,小孩说,“我当时在看《喜羊羊》,外面钻机打墙的声音太吵,我就用刀子把绳子割断了。”

这起事件,其实已经没法再用“熊孩子”这个轻描淡写的词语一笔带过了,涉及到了严重的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并且都发生在几乎完全懂事的10岁孩子身上。比这起事件更恶劣的,无疑是13年年底发生的重庆“女孩摔婴”事件,也是10岁的女孩,而她在事后,已经跟随母亲远赴新疆。这三起事件背后,透露着严重的对生命的蔑视。

虽然割断工人安全绳这起事例中,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足够引起重视,可笑的是孩子父亲“赔偿给工人一根新的绳子”。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做“熊事”,处理态度往往会有两种:一种是打骂,但这种打骂,基本只是情感上的大发泄;另一种就是不管不顾,放任孩子的所作所为,“护犊子”心强。割安全绳的父母很明显是后面这种处理方式。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说给别人听的,意思是让大家都有照顾幼儿艰难的同理心,但孩子家长本身不能有这种心态,觉得全世界要像自己一样疼爱这个孩子,孩子更不能认为自己父母可以接受的事,全社会都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