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难过, “被催族”的“悲催”何人能懂?
年关将近,许多“被催族”成为名副其实的“恐归族”。事实上,许多80后、90后甚至00后都有遭遇家长各类“催”的经历:正实习还没签工作的被催赶快签约,已签约还没对象的被催相亲,有对象的被催快结婚,结婚的被催生孩子,有孩子的被催生二胎……难怪不少网友认为,“被催族”就是活生生的“悲催族”。同时,网友也总结了经典对话如下:
催结婚
“什么时候带个男/女朋友回来呀……”“我昨天去参加同事女儿的婚礼了……”;
“你们现在对将来有什么打算呀,有没有考虑买房子呢?”
“单位的王阿姨说要给你介绍她亲戚家的孩子,工作好,人也长得好……”
“趁我们身体好还能给你带带孩子”
催生娃
“你妈/爸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会打酱油了。”
“隔壁老王家的儿子刚生了个娃,我什么时候能抱上孙子啊……”“这几年趁着我们身体好,还能给你们带带孩子……”
“你要家里蹲到什么时候”
催工作
“你要这样晃荡到什么时候,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养家了。”
“女孩子家就不要读博士了,赶紧找个稳定轻松的工作,把婚结了。”“你现在这个职业不稳定,还是准备准备去考个公务员吧。”
看到这些对话,还能如何在家过个清净年。为了应对父母的催婚催育,“被催族”使出了浑身解数。某网友指出,她在结婚问题上答应了父母,在生子问题上绝对不妥协了。“先拖着,就说自己工作忙,能拖段时间是段时间。还有的市民为减少父母催促,使出“租女友”回家过节的“奇招”。更多人采取“躲”的战略,父母唠叨假装听不见,亲友催促就含糊“在找呢”,以不变应万变。不过这些办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大多数“被催族”还是在催促中挣扎。
“避年族”应运而生
当然,除了那些选择隐忍亲朋追问的网友外,一些网友更是主动选择出走,不回家过春节借以躲避家人追问。以年龄30 的胡姓小姐为例,早在若干年前她就经历着一到春节就被各种催婚的恐怖节奏。去年,她提早准备,“蓄谋”了出走的计划。“回来就上班了,计划周全。”今年是不是如法炮制,尚未可知。
事实上,除了像胡小姐这样的大龄单身青年,记者发现还有不少新婚夫妻、三口之家甚至中老年人也加入了这个“避年”的行列,他们被统一称为“避年族”,即为了躲避春节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一个群族,而随着市民观念的进一步开放和各种交通出行条件的便利,这个族群也正呈逐年壮大的趋势。
“避年族”的最大阻碍来自家人
85后的李秋今年已经是结婚后的第三年,和以往过年乖乖地到七大姑八大姨家拜年不同,今年她和老公跑去沙巴过年了。“过年的时候催我们生孩子的声音真的太多了,特别是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妹妹刚生了小孩,这马上让我和老公预感到今年这个年更要被催死,所以我们选择了出去玩。”
但李秋坦言,这次出行遭到了婆婆的反对:“她说过年就应该在家里过,到时候亲戚长辈来家里玩,自己却不在家,像什么样子。”为了说服婆婆,最后李秋和老公两个人选择了“半避”,即正月初三回来。“能躲一天是一天吧,总比一直待在家里好。”
也有“避年族”们为了外面的世界,直接选择了先斩后奏。“等家里人反对了就说钱都付好了,现在退就损失惨重了,再说几句安慰的好话基本上就没问题了。”90后姑娘陈一意“献计”道。
记者也发现“避年族”们听起来很美,却也遭受着来自传统观念的挑战,春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情感积淀,虽然说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但是对于文化精神的传承却不能因为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没落。
“被催族”呼唤平等交流
有记者咨询高校的社会学教授表示,这种社会现象非常普遍,还是需要双方能够给彼此足够的空间。“受传统的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十分缺乏,尤其在婚恋和生育问题上,父母对孩子往往是采取控制、指导的方法,对晚辈渴望平等交流的心态熟视无睹或者根本不知如何沟通,难免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因此父母应该多学学沟通的技巧,尊重子女的追求和选择,需要给他们一定的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年轻人也需要考虑一下父母的感受,而且,他们的意见也许会过时,但是并不是永远都是错的,适当考虑一下 ,也给彼此一个缓冲的空间,这样的家庭生活才会更和谐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