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出格”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孩子们接触事物、信息更广泛,面对这个全新的世界他们的好奇心理容易被激发出来,容易突发奇想,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于是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
特别是那些调皮的孩子,他们原本就很不墨守成规,喜欢标新立异。所以,相对而言调皮孩子的“出格”行为更严重。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教育专家指出:面对孩子的诸多“出格”行为,如果父母固执地认为那是犯错,是破坏纪律,是对自己的不敬,而加以批评和限制,很可能把一些有想法的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在条条框框里。
反之,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出格”行为,并对他们的“出格”行为加以引导,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那么我们就能把“出格”的孩子培养成人才。
在一次课外写生课上,美术老师让孩子们画鸭子,有些父母也随同孩子一起听课。老师首先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关于鸭子的寓言故事,然后告诉孩子们鸭子的基本特点,分析怎样画鸭子,然后给他们每人发一张四折的长纸,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画一个关于鸭子的故事。孩子们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开始创作。
6岁的杨敏是班里“不听话”的孩子,别的孩子都忙着画画,他却半天不动笔,而是转悠着看别的孩子怎么画。几分钟后,杨敏画了半只鸭子。有的父母看杨敏半天也没画出个“鸭样”,都觉得这孩子是在捣乱,还不停地议论着:“怎么只画个鸭屁股呀?这孩子捣什么乱啊,怎么乱画呢?那么大的一张纸不画,画到边缘上干什么……”杨敏的妈妈见状,就对杨敏说:“你要好好画,别人画得那么好,你看你画得像什么?”“哪有人画半个鸭子的呢?重新画吧,这次画个好看的!”
老师听见这些,赶紧过去看了看,说:“不急不急,你孩子还没有画完呢,让他慢慢画,孩子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果然,杨敏下笔后,似乎胸有成竹,很快就画好了那幅画。老师高兴地表扬杨敏,叫他向大家讲述所画的内容,杨敏兴奋地答应了,他说:“我画的是一个鸭妈妈和鸭孩子,他们一起出去玩,小鸭子和妈妈失散了,就问乌龟妈妈:你好!请问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妈妈?乌龟妈妈说没有看到;小鸭又问青蛙叔叔:你好!你看到我的妈妈了吗?青蛙叔叔也说没看到!最后小鸭子找啊找,终于在湖边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妈妈在湖里潜水,只露一个屁股在水面上。”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杨敏画的鸭屁股是只正在潜水的鸭子。听完杨敏的解释,老师当场赞扬杨敏的创意独特,杨敏的妈妈也十分震惊。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出格”行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求异思维,还有助于开拓孩子的独特个性。孩子产生“出格”的想法和行为,其实是他们心理上敢于突破常规的表现,他们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因此,父母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而要允许孩子“出格”,哪怕孩子犯点错误,父母也要从中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并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出格”引向恰当的地方,使之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有帮助。
很多时候,孩子的“出格”行为看似不可思议,有些父母就会认为孩子的“出格”行为是犯错的表现,于是严厉批评孩子。其实孩子的“出格”行为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判定,事实上,孩子的“出格”行为是孩子体验生活的一个经历,并不存在对与错。
卢德伟8岁的那年春节,得到了大把的压岁钱。开学不久,他就在校门口的商店里买了一台300多元的游戏机。父母得知后大吃一惊,但他们并没有急于批评卢德伟,爸爸首先带着儿子前往那个商店退掉了游戏机。在小店里,卢德伟亲耳听见爸爸责怪老板不该随便把这样贵重的东西卖给小孩子,卢德伟听后觉得自己做得有点不对。
回家后,妈妈跟卢德伟摆事实、讲道理,使卢德伟心服口服。最后他们达成协议,日后卢德伟若想买超过100元钱的东西,应该先向父母提出申请。第二天,妈妈还特意带着儿子来到大商场,教他识别三无标志。从此,卢德伟改变了随便买昂贵的东西的习惯。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自主意识会逐渐增强,“出格”行为也会时有发生。如果父母过分保护,就容易使孩子变成蛮不讲理的“小霸王”,如果父母过分压制,就会阻碍孩子主观性的培养。所以,父母教育孩子必须讲究技巧,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试着“以柔克刚”。这样既能避免孩子的反感,也有助于孩子合理发挥优势。另外,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大胆地尝试自己“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