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 聚会时你还要逼着孩子跟人打招呼吗? 正确方式是这样!
春节就快到了,一年里都难得一见的亲朋好友又有机会聚在一起,这时候很多大人都要把自己孩子叫过来说是引导,实则强迫的让孩子和周围人打招呼。如果孩子比较外向的话,会马上和身边问个好;而如果比较内向的孩子,要么很机械又不情愿的跟人问好,要么就是抿着嘴缩到大人身后。看到自己孩子这种表现的话,大人基本上都会呵斥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弄得场面相当尴尬。
上面这种情况,在很多的家庭聚会或者朋友聚会中都会出现,而且这种事情发生后,大人还自以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是为孩子好,却不知道其实自己已经深深的伤害了孩子,让孩子感到羞愧和挫败。孩子羞愧的是自己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没用,而这一切又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发生,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没有谁会愿意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教训,孩子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却觉得孩子是没有自尊,或者不需要自尊的。所以家长就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怎么说都无所谓,而且小孩子就是需要严厉的教训才行。
在众人面前呵斥孩子,给人的感觉是做到了“教育孩子”,但孩子真的被教育到了吗?
要知道孩子对陌生人感到畏惧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力,当宝宝五六个月以后,如果陌生人来抱就会哇哇大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生。虽说这种畏惧会在宝宝一岁半后逐渐减退,但在面对陌生人时依然会有所警觉。但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让孩子接触第一次见到的人,就要打招呼,不给孩子适应的时间。如果孩子还没适应过来,不愿意打招呼,还要被家长扣上“没礼貌”“没出息”的帽子。
当孩子被家长数落了之后,要么孩子气愤的更加不愿说话,要么违心的顺从了家长,但这两种结果都对宝宝有不利的心理影响。
那你说,为了孩子适应陌生的人和环境,就让孩子见谁都不搭理,慢慢可不就是成了“没礼貌”的孩子吗?
让孩子跟人打招呼本身没错,关键是怎么让孩子去打招呼。既然前面说了,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对自我有一种保护,那无论是孩子的家长,还是被称呼的另一方,都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适应一下,打开自己心里的那道保护屏障。比如像下面这种情况:
妈妈带着四岁的悦悦,在路上遇到了妈妈的同事刘阿姨,妈妈就说“悦悦,这是刘阿姨,妈妈的同事”。而刘阿姨也在离孩子有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跟悦悦说“悦悦你好”,看悦悦还有点害羞,妈妈也没急于让悦悦打招呼,又和刘阿姨聊了一会。在离开前,刘阿姨对悦悦说“悦悦好乖,阿姨有事要走了,悦悦再见”这时妈妈说“悦悦跟刘阿姨再见,看阿姨人这么好,悦悦要不要去抱抱刘阿姨”。悦悦这时虽然还有点害羞,但还是微笑着跟刘阿姨说了声“再见”,并走过去抱抱刘阿姨。
从这里我们看出,妈妈在教育悦悦打招呼,懂礼貌的时候,都是在一次次的引导,并没有任何的强迫,当悦悦表现出紧张时,就给悦悦一些适应时间。而刘阿姨也很理解孩子,可以跟孩子保持了一定距离,并主动向悦悦打招呼。这里面不管是妈妈还是刘阿姨,都对宝宝充满了友善和尊重,这样孩子终于放下警惕,和刘阿姨打了招呼并抱了一下。
在马上到了的春节假期,又有很多聚会,又会让孩子见到许多陌生人要打招呼,这不只是对孩子的考验,更主要是对家长的考验。家长们,你知道该怎么让孩子打招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