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十二年不回家过年, 父母这么做, 小心孩子憎恨你

2018-01-31 23:51:54 高考状元,憎恨,十二年

近日,一篇控诉父母的万字长文引发了网友热议。写下这篇文字的王猛(化名)曾是个高考状元,北大毕业后,出国留学,转读心理学硕士,带着学霸光环的他,随后的工作感情并不顺利。

王猛经历了什么,遭受了什么对待,会让自己以万字檄文的方式和父母对决。暴力虐待吗?并没有。甚至没有说过脏字。

我认真看完了作者的每一个字,深深理解他这么多年来的挣扎和痛苦,到底是怎么样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如此严重的心理阴影。

第一,在内心,并不接纳子的性别

王猛是个男孩,因为妈妈想要个小女孩,就把两三岁的王猛打扮成小女孩的模样,扎辫子,穿裙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没有教给王猛勇敢和男子汉气质。能说出来这些,证明这对已经有性别意识的小男孩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在对孩子性别这个问题上,重男轻女也好,自己内心的情结也罢。当孩子并不如自己所愿,有的父母会一直去排斥接受这样的现实。更常见的是会在言语上以攻击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在行为上区别对待。有多少个女孩子听过这样的话,“女孩子家,以后总是要嫁人的,读那么书干什么”。“怎么不是个男孩,咱家可是要断后了”。诸如此类。如果孩子是亲生的,又不能改变孩子的性别,请接纳那个亲生的娃娃吧。

第二,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控制孩子

王猛回忆到,从控制自己穿什么衣服到控制自己选择学校再到控制自己与什么人交往。在王猛和父母生活的时光里,几乎都是父母说了算。有一次文艺表演,老师让穿短裤,可是王猛的妈妈坚持让孩子穿长裤,并拒绝了孩子要带着短裤的请求。可以想象得到他“鹤立鸡群”的窘迫感。

即使父母是错的,也不允许王猛有自己的意志。王猛说自己是“情感的孤儿”。自己就像父母的一个提线木偶,随意的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完全不考虑王猛被拉扯的窘境。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和控制,我们这代人估计是体会最深刻的,打着对我们好的名义,从上学到找工作,再到找人生的另一半,全程参与,任何时候都拥有一票否决权。

当我们有幸成为孩子的父母,爱很容易成为束缚孩子的绳索,很多时候要明白是不是把孩子当做了实现自己意志的工具,去完成自己不曾完成的梦想的替身。而恰恰忘了,孩子他是独立的一个人,是从一岁就慢慢有了自己的意志的个体。

第三,总是指责孩子,否定孩子,从不支持孩子

王猛是学霸,这个学霸得来实在不易。当孩子提出学校有问题的时候,父母第一反应是指责孩子,让孩子长期在排挤和轻侮中度过。当孩子在旅行中被导演开并不适宜的玩笑的时候,父母并没有保护他,而是指责王猛,和往常的任何一次的指责一样。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坚强后盾,尽管很多父母是爱孩子的,可是说话会像刀子一样伤人。否定,指责。你总是一无是处,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糟糕,没有底气飞的更高。朋友也有一个爱指责的妈妈,在他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最爱他妈妈送给他的话是: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就别干那么大的活。可想而知,听了这句话的感受是什么。是对自己更加的否定和无助。不被父母认同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将会在原地打转,去寻找父母的认同。

第四,当孩子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视而不见

让人最绝望的莫过于我在向你发出求救的声音,你永远都听不到。王猛一次次跟父母谈论自己找心理咨询师咨询的事情,并给家人写信,父母永远都把责任归结到王猛身上。他们对你伤害是因为你的原因。像极了被强奸者会被强奸是自己不检点的论调。可悲至极。

父母对孩子的意义重大,如果不能作为孩子的第一求助人,会不会很悲哀。当孩子受到外界的伤害,需要保护和鼓励的时候,要站在孩子身后,而不是把孩子推向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孩子长大后,会变得不容易相信人,没有安全感,因为不曾体会过安全感。

在王猛父母眼里,他依然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是因为他自己性格的软弱造成的,他的控诉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不顺遂归结于家人。王猛最后一次的抗争和求救依然被漠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