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寒门研究生跳楼, 压垮高校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跳楼自杀了,其姐姐在微博上为弟弟申诉,控诉弟弟自杀是因为其研究生导师的长期精神压迫,不堪重负跳楼身亡。
至于真相如何,目前警方还没有正式的官方说明。如果一件事情独立的发生可能只是一场特殊的意外,但如果类似的事情不断的发生,从独立的事情变成一种现象,就值得人们关注了。
随便网上一搜,研究生跳楼,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触目惊心的新闻。
2015年,北京邮电大学半年内出现五起研究生自杀事件。
2016 年 1 月 25 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院研究生跳楼,其导师张代远被调查。
2017年12月25日,西安交大博士自杀溺亡,其女朋友发声说因受不了其导师的奴役有关,不胜其扰,精神崩溃选择了自杀。
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1月17日深夜研究生跳楼身亡。
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似乎每个自杀者背后都有一个掌握着他们生杀大权的导师。
于是人们开始质疑高校导师制度,一个老师是否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否准许毕业,是否有资格研究课题,又是否要兼职导师的私人生活助理。
任何以偏概全的质疑都有其武断性,也有很多的导师给学生介绍工作,在生活上给予帮助,甚至包揽了学生的终身大事,这都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的。
任何一个环境领域,只要有权力制约的存在,都会产生以权力寻租的可能性。高校不是例外,社会更不是例外。只是人们对高校这块净土的期待远远要大于社会。
从最近的几起研究生自杀事件来看,网络上特意用了“寒门”做注脚。为什么寒门学习更容易被“逼上绝境”,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对于寒门来说,考学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他们能考过同乡同城进入大学,再从大学超过更多优秀的人,考入研究生,智商和努力必然是超人的。
如果一旦嗅到了任何学业不能有所成的讯息,对他们来说,明天的太阳就不会再升起来了,压力之大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导师的严苛也好,越权也好,为什么其他人可以,偏偏他们不行,因为他们只有这一条出路。
也有人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也太差了,但事实上是他们对很多事情的忍耐力和承受力往往超过常人,而对希望的承受力薄如蝉翼,在落入困境中不懂得求救,也无人可求。
当存在被合理化,他们往往会把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把压力视为自己的无能,而无能是封锁希望的路障。看不到希望,命运依然无法改变,无能无力感也许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反思的不仅仅导师制度,而是人文的关怀,学校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也是育人的地方,教而无育,当属于它的学生在这块净土上看不到希望,没有人意识到需要再扔下去一个救生圈,拉那些在混沌中就要沉没的人一把。
国家培养一个研究生不易,一个家庭养育一个有出息的人更不易,一个人的离开,背后是整个家庭的崩塌,新闻热点很快就会过去,每天还继续会有更多的事情发生,来不及结束上一个情绪,下一个刺激就扑面而来。在被遗忘之前,值得人们去反思。如何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