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有事出去外面, 把宝宝关在房间里

2018-01-14 04:56:00 有事,房间,出去

4-7岁,是孩子发展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的阶段。孩子被关在家里,本身并不明白为什么,即使解释也不会理解,孩子有自己一套解释,最长出现的就是“我不是一个好孩子”“我是爸爸妈妈的累赘、多余的人”“爸爸妈妈不想要我”等等,这会使孩子胆小、怯懦、不敢于人接触。

现在尽快关注孩子是好事,不过只简单的送到爷爷那里不一定好。因为,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孩子人际关系的基础,转介他人的话很难说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最好是你的哥哥、嫂嫂能对这个事情重视起来。

还有关注不是批评、指责,简单的说教只会引起反感,过于急燥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使孩子觉得,“和人接触是个很痛苦的事,还不如你们谁都不理我来的轻松自在”,比较好的方式是引导孩子进入人群,让孩子感受到和人接触是个很快乐的事。

很多孩子都有晚上独自睡不着的情况。他们害怕黑暗,害怕爸爸妈妈不在自己身边,害怕独自一个人在房间。也许很多家长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担心,他们会觉得孩子对黑暗和独自一人的害怕心理是天生的,是正常现象。然而有些孩子对晚上独自睡觉有很多极端的表现让家长无法理解。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有些孩子会产生那些极端的害怕、恐惧的症状呢?对孩子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保持尽可能多的了解,是帮助孩子及时地和适当地处理恐惧的关键。那么要怎么做能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呢?那就要在不让孩子感觉侵犯了他的隐私的前提下,要保持和那些作为他生活中的见证人的成年人及时沟通,如教师、保姆和孩子的朋友的父母等。这些人都有可能为你提供孩子害怕的有价值的线索,而且在帮助孩子克服这些恐惧时他们也是有价值的同盟者。其次,家长要尽量培养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它可以使家长很容易地阻止恐惧,或者可以使孩子在与家长谈论它们时感觉更加舒服。这就需要在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和依赖的个体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家长不仅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独立面对害怕的自由,也要确信你的孩子承担的害怕不会超过他能够适当处理的限度。

另外,在帮助孩子克服害怕时,还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1)要注意多听少说;(2)承认孩子所感受到的恐惧正使他痛苦;(3)帮助你的孩子正确地对待他的恐惧;(4)指导孩子面对恐惧,使其随着年龄长大而摆脱这些恐惧;(5)对你的孩子在处理他的恐惧方面的进步,要特别耐心和乐观;(6)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孩子出现过度的害怕或恐惧时,家长们要及时想办法弄明白导致孩子产生害怕、恐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孩子的症状严重,那就一定要到精神病医院请医生帮助诊治,进行心理辅导治疗。以免耽误孩子的病情造成其它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