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孩子来学校是读书的, 不是来玩耍搞活动的! ”家长要投诉
按教育部规定,学校每一年要有一次运动会、一次文艺活动。11月份开展了校运会,在开幕式上展示,我们班买了件T恤,因为还没有校服,为了统一服装,只能买件T恤简单应付,再说30元钱不算贵,质量是纯棉的,孩子们平时还可以穿。
期末,是文艺汇演——集体合唱比赛。各个班为了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优秀成绩,都铆足了劲。
我们知道,一个班级的建设是需要活动来支撑的。在课堂上不能开展的教育,可以在活动中渗透,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考验班级的凝聚力。
大合唱,需要统一租服装,因为时间紧急,而且数量庞大,不容易租得到,于是,班主任在还没和家长沟通的情况下,就先去把服装租了下来。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意想不到。
一线老师都知道,向家长收钱是违规的事情。但是为了让比赛取得好成绩,当班主任的都会努力做到最好,这些活动都需要经费的支持,而收钱,就像是头上都悬着一把刀,不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合家长的意就被家长参上一本。
这里是县级重点学校,重点班。不同的是,班里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平民家庭、农村的孩子,因为县里有能耐的、家庭条件好的都把孩子送到市里的重点中学去了。
面对家长的质问,群里的家委出面解释,竟被说是拍老师马屁。
家长无知不支持老师工作就算了,还出面干涉胡乱指责。班主任工作已经很辛苦了,没必要搞个活动都要向家长报备吧?
理解老师的工作就那么难吗?老师为了班级,跑上跑下看服装花话费沟通,花时间排练还不说,还要花一天的时间和这些家长解释,老师的教学时间都用在应付家长上了,还怎么有心思去搞教学?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简单?不搞活动不就不花钱了吗?
老师可以不在意班级名次。要真是一个学期下来什么活动也不搞,我想这个班级一定是死气沉沉的不会有活力。或者搞什么活动都应付上场,钱是一分不花了,这个班级会有高昂的情绪吗?如果别的班级表现优秀,自己的班处处难看,我想老师不好受,学生也会对这个班主任、对这个班级感到失望。
一个班级没有了荣誉感、没有了光环,那么,学习就有激情吗?
我们当过学生的都知道,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班级或学校搞些活动,我们期待每一次春游秋游,期待校运会上的每一项比赛,期待在校园的舞台上一展风采……每一次活动都让我们感到快乐,在学习之余得到放松。而离开学校以后,最让人回忆的,不就是一次次的活动吗?
作为家长,你对孩子在学校搞些活动花些钱是什么看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