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武则天墓旁挖出大墓,专家进入墓室感慨道:绝无可能
有唐一代289年,计唐高祖李渊献陵、李世民昭陵、李治武则天乾陵等18座皇陵留存于长安城,诸陵绵延上百余公里气势恢宏。在唐十八陵中,武则天大墓最为神秘且坚不可发,而同在乾县与昭陵相依的还有一座大墓,考古专家挖开墓室后,发现了隐藏其中的千年秘密,亦轰动了整个考古界,此即是靖陵,靖陵之主为唐僖宗。《旧唐书》记载,李儇为唐懿宗第5个儿子,自幼聪慧过人,遂受父母偏疼。幼年的李儇尚且还能习文弄墨,但随着其年龄增长,李儇变得非常好动,笃爱骑马射箭,还使得一手好剑,如此李儇深得唐懿宗器重,被寄予厚望。然而在宫中太监的唆使下,李儇却逐渐“剑走偏锋”。
彼时宫内太监见李儇受父器重,便想尽办法讨好李儇,为此偷偷带着李儇斗鸡、斗鸭、斗鹅,总之但凡市井游乐的小玩意一样不差的都搬进了宫里,而李儇正值贪玩的年纪,遂一发不可收拾,什么经史书卷根本不会再看。除此以外,李儇甚为喜欢骑马打马球,太监们就苦练击球,陪着李儇消遣。唐懿宗对此虽有觉察,但完全不放在心上,因为他本人亦是贪玩之辈。然而到了咸通十四年,唐懿宗忽发急病,壮年而卒,12岁的李儇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从父亲的灵柩前,以遗诏承位。稚子无知,完全不知为君者当如何,忙乱之下竟将终日陪他玩耍的太监视为亲人,称老太监田令孜为“阿父”。
以太监为父,东汉有灵帝,唐有李儇。田令孜为人阴险卑贱,用尽手段使李儇忙于马球,而无暇顾及诸务,进而处处插手,把持住了大唐。彼时大唐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田令孜知情不报处处隐瞒,而李儇仍在一心游玩。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已经率军开赴长安城外,李儇这才知道大祸降临,遂哭天抹泪效仿先祖玄宗,逃遁蜀地避祸。此后8年,李儇几度流离,从蜀地重返长安,又引祸躲避汉中,长安宫城亦几经大火,昔日奢华的宫苑中竟然荒草没膝。光启四年公元888年,27岁的李儇终于再次重返长安宫城,彼时他虽然只有27岁,却已是心神枯竭,重病垂危。
回长安月余之后,李儇病卒,安葬于陕西乾县南陵村,墓冢与武则天乾陵相依望。据当地县志记载,初建的靖陵高十余米,内置石人、石马、石狮、华表望柱,整个墓园占地仅20公里,相较乾陵来说显得十分寒酸,格外可怜巴巴。在上千年岁月中,唐十八陵大部都遭到盗掘,尤其是五代十国的节度使温韬,遍发唐诸陵,而李儇的靖陵也没有成为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陕西考古专家首次勘测了靖陵,发现此陵几经盗掘而且墓室损坏严重,但当时并没有立即发掘,直到1995年。1995年,陕西考古专家正式发掘靖陵。
只见墓道一片狼藉,壁画已然在烟熏火燎和泥水的浸泡中模糊脱落,墓室内亦是厚厚的淤泥,禁锢着残垣断壁。粗糙的石墙残缺甚至是未完成的雕花都显示,靖陵的修建十分匆忙,棺椁依然踪迹全无,整个墓室唯独剩下了搁置棺材的棺床,而当专家细细观察这棺床时,却无不瞠目结舌。古代皇陵大墓的棺床都非常讲究,通常是整块的大石层层雕刻花纹图饰,君王则必着龙纹,以示尊贵,然而考古队在靖陵看到的棺床,却是两块破烂的墓碑临时搭在一起拼凑的,这在考古界都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僖宗李儇无论如何都是大唐一君,他的墓室竟寒酸至此,远不及臣下。
在深入清理中,墓室还发现了鎏金宝石、金锁、金牌、龙形玉佩、哀册等100多件残存随葬,其中的哀册也证实了墓中安葬的确实为李儇。为了深入研究陵墓的秘密,考古队将那石碑拼凑的棺床整个搬回了乾隆博物馆,结合史料,专家连连感慨这幅特殊的棺床,正是大唐“山穷水尽”的见证和标志。
唐僖宗死于公元888年,而大唐倾覆乃是907年,其中相隔只有19年,真正属于强弩之末,无力回天。彼时烽烟四起灾荒连年,而置身其中的僖宗李儇却毫无觉察,继续沿袭其父的骄奢,这为他最终宿命埋下了祸根,也加速了大唐的垮覆。一座破烂的棺床,也成为留给后人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