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绳枪到燧发枪,排队枪毙战术,英军聪明,俄罗斯勇猛,再看清军
说到排队枪毙战术,大家想到的一定就是欧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战术?原因就是由当时使用的武器所决定的。一句话,武器决定战术。
宋朝时期出现了火药,后来蒙古军队征战四方,把火药带到了世界各地。
之后有人就发明了火绳枪。为什么叫火绳枪呢?因为它的打火方式,用一条绳子,这条绳子用火药,硝粉之类的把他做成像现在鞭炮的火捻一样,但是这种火捻燃烧缓慢。首先是将燃烧的火捻放入枪膛,瞄准,等待火捻燃烧激发火药。火绳枪的发明在当时来说可谓十分先进了,在战争中大量应用,相比于传统弓弩,火器的威力十分巨大。不过缺点也是十分明显,效率不高,阴天下雨还打不着火。
欧洲首先所使用的也是这种的火绳枪,后来出现了转轮火枪,此转轮枪可不是现在的转轮枪。它不过是改变了火绳枪的打火方式而已。它将火石固定在强身上,扣动扳机利用铁轮的摩擦来打火,这就比火绳枪要先进的多了,但是使用久了常会出现打不着火的情况。
于是有人把它又进行了改进发明了燧发枪。将火石固定在击锤上面,扣动扳机激发击锤,从此便很少出现打不着火的情况。此后这种燧发枪便被大量装备到欧洲的军队。
三段击战术的诞生,第一排士兵开枪后转到后面由第二排士兵开枪,第二排士兵开枪后转到后面由第三排士兵开枪,说到三段击战术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明朝初期,当时征服云南沐英时,用火绳枪来对付对付的兽兵,象兵等十分有效,因为动物害怕火药激发后的声响,并且火器的威力很大能击穿动物的外皮。但是当时士兵们感到单排设计速度太慢,于是就发明了三段击,士兵分为三排,轮流射击以提高射速。
但要说最早的三段击(当然,当时还没有这个说法),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当时没有火绳枪,用的是弩机,同样为了解决射击连续不断档问题,于是就采用了这种三段击的战术,当时汉朝军队用这种弩机主要用来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十分有效。
当时欧洲的军队也是采用这种类似三段击的战术,也就是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了一个方队的士兵轮流设计的场面。
还是那句话,武器决定战术。燧发枪在当时虽然先进,但是也存在问题,那就是枪管没有膛线,即使很近的距离也打不准。所以,就要采用密集射击加上近距离射击的战术来规避这个缺点。
很多人都说英军很英勇,很绅士,但问题的根本是,英军深谙此战术的要点。在与敌人交战之时,英军利用严格的纪律,踩着鼓点,当行进到距离敌人大约二十米左右的距离上,一轮射击就能放到一片敌人。然后端起刺刀发起冲锋。
早期的火器,火绳枪,燧发枪的另一个缺点就是效率不高,平均一分钟只能发射二到四发子弹。所以到了最后大家还是得拼刺刀。
当时的俄罗斯由于火器相比于欧洲其他军队较差,再加上战斗民族的性格,所以老毛子有时候甚至一枪不发,四十码就开始了冲锋,全靠拼刺刀,等打完了仗发现子弹没用几发,火器简直成了摆设。
清朝初期,清军中也大量装备了火器,在康熙征准格尔时,打的准格尔的骑兵望风而逃。不过此后清朝却没有大力发展火器,后来不得已只好进口洋人的。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就大量装备了先进的火器,基本上都是进口洋人的,所以初期清军吃了大亏,之后才认识到先进火器的重要性。
在电影投名状里面,战争场面里火器大量出现,为我们描绘了当时的战争画面。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哪有敌人还没到射击距离就开始放枪的,而且火炮远距离不放,非得等到人家冲进自己阵地才想起来,而且还没有保护火器营和炮兵的近战营。
火器本是我们先发明的,可发展到最后却被别人抢了先,洋人的坚船利炮让我们吃尽了苦头,落后就要挨揍,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吾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