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王族的大败退:周公东征,召公北伐,箕子还能去哪里?
《史记》载:“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遗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成王少……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周武王灭亡殷商而后,受降了殷纣王的嫡系即太子武庚的部族,封在殷商故地的原址,并且分封周王室的管叔、蔡叔在其附近驻军,以监视叛乱行为。要知道当时周武王对阵牧野之战,是在殷纣王的主力部队攻打东夷部族之时,真正与周武王对战的数万军队,不过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而当殷商被灭,那些流亡在东方的殷商王师,就成了无根之水,迫切的需要找到某个归宿。
武庚乃至部分族人显然对殷商的灭亡是心有不甘的,当年殷商王城被攻破的时候,据说就有一百多名来自方国燕地的奴隶,不愿臣服周人,与周人战斗到了最后。当周公召公处理战后事宜收降那些殷商旧族之时,这些方国燕地的奴隶就成为政治稳固的重大隐患。那么,周人会在什么时候对方国燕地采取行动呢?史书中有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的说法,也就是说周人建国而后直至武王驾崩成王即位,整个国家的政治乱局都没有真正平息,殷商故地叛乱,奄国动乱时有发生,而周公的注意力因此集中在东方。那么对于北方燕地,又会由谁来负责征服呢?
关于武庚的结局,史书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被周公诛杀,族人尽灭。一种说法是主力受损,率领族人北奔。到今天为止,第二种说法更为人所认同。武庚为什么要北奔呢?我们前面说到殷商灭亡之时,有一百余名燕地奴隶奋战到最后,这就说明某种可能,燕地之人是属于臣服殷商部族力量中较为忠诚的一支,武庚作为王族不可能不知道这种情况,在受周人围攻之时最好的出路当然就是北奔。还有一种证据,所谓“昔者,神戎战斧遂,黄帝战蜀禄”,蜀禄即为逐鹿,恰好就是燕地所在区域,那么就是说至少在黄帝时期,燕地就成为中原人的力量范围。而至殷商时代后,燕地更可能已经为殷商王朝开发得相当成熟,乃至于燕地人对殷商王朝的忠诚度要高于其他地区。
那么,周公的方向是东方,而且后来周公的嫡系及其儿子伯禽也带领大军到了奄地建立了鲁国,可以说整个周公的军事力量都已经部署到了东方,那么对于北奔的殷商武庚和燕地等顽固势力周公多半是有心无力。这个时候周人除了周天子和周公以外的第三号人物召公就呼之欲出了。
传世的青铜器余簋中有段铭文,或许能够解答我们的疑惑:“王伐汞子葺,又氏反,王降征令于大保,大保克芍亡盥,王永大保易休余土,用兹彝对令”,铭文中的殷葺,根据后世的学者们分析,很有可能就是武庚的儿子,在武庚失败而后殷葺依然带领旧族活跃在北方地区,只是这种反叛多少有一点儿垂死挣扎的意思。当年武庚的封地已经被周人一分为二,一个建立了卫国,一个建立了宋国,宋国虽然依然是殷商王族子弟微子执政,可是微子已经彻底臣服周人,至于卫国则完全变成周王室亲族领地,因此殷葺很像是孤掌难鸣,当召公受命带着大军北伐之时,殷葺的反抗肯定是节节败退的。
《诗经》称“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是说召公的北伐战争非常顺利,很快就打到了燕地所在,更是在这里筑造城池。《诗经》有诗曰:“浦彼韩城,燕师所完”,这个韩城似乎就是召公在燕地建立的第一座城池。召公打了胜仗,可似乎并没有俘获殷葺。有学者认为,召公北伐战争顺利,还可能因为召公带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即是箕子。箕子作为殷商王朝的贤人,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召公所带领的大军所到之处没有发生规模性战争,就是箕子以情动人,说服各大部族和方国臣服于周人。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箕子跟随召公北上,并且在征服燕地而后召公回都城复命,而箕子带着部分亲信部族继续北进,终于到达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