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享尽官当完命没了,这三个贪官应该很羡慕和珅和魏忠贤的结局

2019-01-18 07:46:01 完命,官当,享尽

当官好,能一呼百应为所欲为,所以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清,读书人都挤破脑袋也要考功名。一跃龙门身价百倍,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那些人不知道想过没有:福享尽官当完的时候又当如何呢?如果做了贪官坏了名声丢了命,可就赔大了。今天咱们就来讲讲三个贪官的最终结局有多悲惨,甚至悲惨到要羡慕和珅魏忠贤的死法儿了。

我们知道,魏忠贤是自己上吊死的,和珅是被嘉庆皇帝赐白绫自尽的,都算是留了全尸,这在他们看来,已经是一种不受羞辱的体面结局了。比较起来,魏忠贤这个太监似乎比文武双全的和珅更果断。当然,这两个人都是坏事做尽百死莫赎。只不过奇怪的是为什么饱读诗书的和珅为什么不如一个死太监敢死?而比和珅还不敢死的,是一个在明末清初很受人尊敬的著名文人,他原本是想投水“殉国”的,但是“水太凉”,只好作罢。这位著名文人,是跟魏忠贤打过交道的,而且分属两个敌对集团。

放下文人和太监谁更有骨气不提,咱们还是来说说那三个死法比和珅魏忠贤还惨的贪官吧,不知道后来的贪官看到这三位“前辈”的死法之后,还敢不敢贪了。而按照历史记载来看,“不敢贪”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即使在朱元璋铁腕惩贪的高压之下,衙门口甚至公案旁,就立着“前任”皮囊做成的稻草人,这些人也是照贪不误。

不管后来的贪官有多大胆量,咱们还是来讲一讲要说的这三个贪官的最后结局吧。首先咱们来说一个太监,这个太监是魏忠贤的前辈,却很难说与魏忠贤比起来谁更硬气一些。这个贪宦官名字叫刘瑾,他被凌迟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割了三天才割完。有读者可能要问了:你怎么知道割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行刑者就不会玩儿点猫腻吗?这还真好统计:旁边有老百姓等着买刘瑾被割下来的肉呢,一文钱一块,总共卖了三千三百五十七文铜钱。刘瑾被削成了鸡骨架,老百姓在旁边放鞭炮庆祝,做人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真是做绝了。不过这种事情是发生在明朝,后来有一位官员离任的时候老百姓放鞭炮,结果县衙差役去把放鞭炮的老百姓抓起来关进了大牢,至于什么罪名,史书上没写,至于为什么没写,读者诸君心里都清楚。

刘瑾之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太监的作用,明武宗之后,嘉靖朝太监都很老实,万历朝那个太监冯保虽然也贪,但是好像也干了些好事,有些人对他的评价还不错。

说完了太监,咱们该来说文官了,接下来要说的这两位文官,可没有刘瑾死得那么热闹,因为他们不肯死,所以也就遭了更多的罪。他们的死法都一样:曾经山珍海味吃腻了,最后连一口残羹剩饭都要不到,最后前胸贴后背,活活饿死了。

有一个贪官虽然饿死了,但是他的书法现在还很值钱,很多达官贵人都肯花大价钱买他的字画收藏起来,不知道是不是与此君共勉。这位文官的名字叫蔡京,他的“政绩”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咱们就来说说他的死法有多过瘾。

下面这首诗读者诸君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背下来,有时间到贪官面前念叨念叨,看看他们是否“心有戚戚焉”:“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番成梦话。”

蔡京直到临死前还是比较有钱的,但是有钱却花不出去,就跟某些人有钱也取不出来一样:“元长(蔡京字)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想想吧,有钱也买不到一口吃的,有病也没人给他看,以八十一岁高龄活活饿死。这让人们不禁疑惑:你多活那么一两天有啥用?除了多遭几天罪,让人多看几天猴戏,还能得到啥?但是贪官的心思咱们猜不透,我们只能说:或许是他的罪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多饿他几天,是老天爷开眼。

而另一个饿死的宰相,比蔡京还惨,他是饿死在坟地里的。现在想来,他之所以饿死在坟地,极有可能是因为那里能捡到人们遗弃的祭品。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叫严嵩。其实严嵩也好,蔡京也罢,甚至刘瑾和珅魏忠贤,大家都很熟悉,本不需要笔者赘述。而笔者的真实意图也不是要介绍他们的生平。只是觉得每过一段时间,就应该把这几位拉出来遛一遛,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吗?咱们或许也可以想起另一句话,叫做杀鸡儆猴。但是鸡宰了,猴子害不害怕,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严嵩比蔡京还能活,饿死的时候已经八十七岁了,而且有人描述他饿死的时候,肚皮已经贴到脊梁骨了。严嵩贪了一辈子,贪来的财宝变成了一本《天水冰山录》,但是最终却也只能跟死人抢饭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绞尽脑汁贪了那么多,最后却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而事实上还有很多贪官,即使没被抓的时候,吃饭也就一碗面条,请客就是两笼烧麦,真不知道他们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最后强调一句:本文有些地方拿文官和太监比较,并不是说那些太监不可恶,而是要说那些科班出身的文官,似乎比太监还缺了点什么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