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

2019-01-18 09:55:25 读书会,棉花,一部

本文为复旦大学美国史读书会2018年第4场内容,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林煜堃整理与编辑。经发言者本人审定,由微信公众号“美国史研究”(Americanhistory)刊发。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本期读书会讨论的是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的《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Alfred A. Knopf,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2014)。斯文·贝克特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哈佛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十九世纪美国史与资本主义史。《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是他在资本主义全球史领域的力作。他借助档案研究与实地考察,通过把棉花作为历史的主角与透镜,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史。本书于2015年获得班克罗夫特奖、菲利普·塔夫脱奖、昆德尔卓越奖,入围普利策历史学奖最终名单。

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

开场

林煜堃(复旦大学博士生)

我们今天讨论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的《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我先来做一个简短的开场白。斯文·贝克特是德国人,曾在汉堡大学学习历史与政治学。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目前任教于哈佛大学,担任莱德·贝尔历史学讲席教授(Laird Bell Professor of History)和哈佛大学魏瑟黑德全球史工作坊(Weatherhead Initiative on Global History)的联合主任,负责19世纪美国史、全球史以及资本主义史的教学与研究。他著述颇多,有《奴隶资本主义:一部新的美国经济发展史》(Slavery's Capitalism: A New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 Development)、《金钱都市》(The Monied Metropolis)等。《棉花帝国》出版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并于次年获得班克罗夫特奖,入围普利策历史学奖最终名单以及荣膺其他多项史学界殊荣。

《棉花帝国》的主角是棉花和棉纺织品。这个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物品,曾经有一段从局部区域扩散到全球、并深刻地塑造世界的传奇。贝克特在表面上讨论了棉花产业的兴衰史,但他的重心在于资本主义的兴衰史。在本书的导言中,他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欧洲本来是难以种植棉花的区域,可是为什么能创造一个以棉花占主导地位的全球贸易体系,即“棉花帝国”?全书分为导言和十四章,以时间演进的顺序铺陈叙事,从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延续到了十九、二十世纪,时间跨度颇大。叙事的逻辑围绕着两大线索展开。首先是“战争资本主义”(War Capitalism)与“工业资本主义”(Industrial Capitalism)的起源与兴盛,两者均推动了棉制品在全球范围内急速地扩张。其次是棉花产业中心的区域转移,由早期的棉花原产地转移到欧洲,再由欧洲回归到时值第三世界国家崛起的亚洲。“战争资本主义”是理解本书主旨的核心概念,贯穿于整本书的讨论。贝克特认为,相较于已有的学术概念,例如“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战争资本主义”更有利于彰显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暴力(Violence)特质,它具体体现为奴隶制、剥削原住民、帝国扩张、武装贸易以及实业家对于人民和主权的要求。他在书中尤其强调,以国家为后盾的军事力量和私人武装的掠夺行为,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与马克思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两者都强调资本在原始积累过程中的血腥暴力。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由“战争资本主义”的概念出发,作者界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内部”与“外部”。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统治者们采用的是民主法治的管理方式。面对资本主义国家之外的世界,尤其对殖民地、原料生产地和市场,他们使用的是另一套带有鲜明军事暴力色彩的手段。在解释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现象的时候,西方学者往往强调所谓的“文明”因素:理性的宗教、启蒙运动开创的文明传统、先进的习俗方式和民主的法律制度。但是,这些传统理论无法解释棉花帝国的形成。“文明”的因素仅仅表现在国家的“内部”统治中,带有血腥暴力的“外部”反而被严重地忽略了。英帝国的形象就是鲜明的例证。贝克特认为,西方学者笔下自由民主的英国不足以令人采信,其本质是一个由战争资本主义驱动的帝国。英帝国通过持续不断的军事输出、强有力的官僚系统、高额的对内赋税与对外保护主义关税,来实现全球范围的征服和控制。

贝克特指出,现当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主要指的是工业资本主义,但是战争资本主义的影响与作用仍不容忽视。前者的主要特点是以工厂和机械为代表,使用签订契约、领取薪水的自由劳工作为劳动力;后者的主要特点是依靠土地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使用奴隶或者人身依附较强的农民作为劳动力,地点不是在工厂而是在田间地头。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战争资本主义使得国家吸收整合了大量的资金和土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那么,本书为什么选择棉花作为研究对象?毕竟同一时期,世界上还流通着很多其他的全球性商品。贝克特认为,这主要基于制造棉纺织品的工序特点。它兼具两个劳动密集的阶段:一个阶段是在田野种植棉花、获取原材料;一个是在工厂用机器纺织棉花、制造产品。这就使得棉纺织品既需要奴隶,也需要自由劳工,即两种在性质上相互对立的劳动力。这同时也意味着,棉织品的制造集合了战争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这是其他的经济作物和商品所无法匹敌的。

毋庸置疑,本书运用了全球史的理论和方法,强调联系与共时性。贝克特在书中反复重申,全球性网络(Global Network)自诞生伊始就从未间断。这种人员、物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网状环境一直存在,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兴盛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全球性网络,而棉花帝国正是借助这一网络得以成型。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我觉得值得一提。《棉花帝国》的英文版问世于2014年。前一年,即2013年,意大利人乔吉奥·列略(Giorgio Riello)在剑桥出版社出版了《棉的全球史》(Cotton: The Fabric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在2017年,该书有了中译本。列略是华威大学历史系的全球史教授,并于今年上半年随华威大学历史系代表团来复旦讲学。虽然和贝克特一样,列略也讨论了欧美棉纺织业的全球性影响,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棉的全球史》指出,棉花产业经历了以亚洲为代表的“旧棉纺织体系”向以欧洲为代表“新棉纺织体系”的转型,原材料、产品市场和消费者偏好等经济因素是转型的关键,而贝克特更为强调以国家军事武力为代表的政治因素。

乔吉奥·列略《全球史和跨国史: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史料上,本书运用了多国语言的文字资料,数量庞大,兼备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文字也晓畅易懂,文笔生动有趣,基本上没有晦涩艰深、佶屈聱牙之处。这种写作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战争资本主义

林煜堃

我先提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大家也可以根据阅读体验来提出问题和组织讨论。这个问题与学术创新有关。作者在《棉花帝国》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战争资本主义”(War Capitalism),以强调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暴力成分。大家对这个概念有何看法?一方面,“战争资本主义”这个概念可能对于我们来说并无新意,反倒有可能因为它过分强调其中的暴力成分而导致矫枉过正。因为在我们在长期接受的教育中早就知道,马克思主义史观强调资本主义具有压迫和剥削的本质。这提示我们,可能需要回到西方的学术语境中来理解这个概念。

林斌(复旦大学博士生)

我觉得,作者使用“战争资本主义”这个概念是为了强调战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通过不断发动战争,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壮大,因此这个概念对作者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有篇学术书评讲,贝克特没有提到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只是说资本主义是一种为了获利进行的活动。阅读这本书,令我最感兴趣的是有两种资本主义。一种是古典式资本主义——以自由市场、自由贸易、自由契约为主的资本主义。他在这里面强调的是另一种资本主义,即战争资本主义。我的问题是,他是否能把这两种资本主义进行更好地区分?这两种资本主义在英国崛起,或者说在西方世界崛起,在棉花帝国兴起过程中,两者有什么内在的关系? 因为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过这种社会体内部自我创造的资本主义,西式的生产关系和市场体制。这些都是由英国人带过去。然而,在这种全球化的运作中,他们通过棉花这一种要素以推广资本主义的市场。所以,贝克特怎样把这两种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即古典式的、以自由市场、自由契约为核心的、纯粹的资本主义和战争资本主义,它们是不是必然是一种伴随性的,前者必然导致后者?这个问题与大分流有关,为什么当初英国、欧陆突然出现了一种经济奇迹似的现象?在本书里,贝克特一直在强调国家权力。国家不断地进行投资,商人们也通过与国家权力结合来获利,双方共同促进国家资本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但我想要更清楚地了解,这两种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

鲁迪秋(复旦大学博士生)

很多书评都认为这个概念存在争议。只有一位学者赞同“战争资本主义”这一表述,认为以此取代“商业资本主义”是语言学的贡献。但是其他学者都持批评态度。他们提出,“战争资本主义”与“重商主义”,马克思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马克斯·韦伯的“政治取向的资本主义”(politically-oriented capitalism),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这个概念是他这本书的核心,也是饱受争议的一点。

张瑶婷(复旦大学硕士生)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也觉得战争资本主义这个词好像很新颖,但是读起来,又感到它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马克思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评价: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不过,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贝克特用了棉花作为切入点。刚才师兄提到,作者之所以选择棉花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棉花在城市和农村都有一个劳动密集阶段。但是我读下来,发现还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地方。例如,棉花和世界上很多地方和人群都发生了非常广泛的联系,尽管作者也提到了很多大宗作物和小宗作物,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棉花。又比如说,他提到了男性和女性积极参与了整个棉制品的生产过程,这是他认为其他全球性商品所达不到的。最后,他觉得棉花真正地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整合。作者刚开始提到,棉花起初一直在承担相当于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即使是在棉花没有流通的地区。后来,欧洲通过棉花整合了全球资源,从而使它变成一种常见的一般等价物,最后真正地建立起棉花帝国。

陈娴(复旦大学硕士生)

我总是觉得大家都在强调战争资本主义本身的意义。虽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比较新颖的名词,但就我的感觉而言,他更加想要表述的是,从战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工业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侧重介绍了那些这个动态过程中完成的比较成功的案例。因此,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小细节,比如埃及和巴西这两个国家,它们在转型过程中失败了。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主题更像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历史,更强调那些成功完成转型的案例。

埃利·惠特尼的轧棉机

关于欧洲优势的形成,贝克特讲的这些现象与问题确实都是存在的。奴隶制确实是美国历史之耻,也是现代世界之痛,这个是不成问题的。现代世界也的确充满战争、掠夺和奴役,资本主义确实是在剥削当中来成长壮大的,这也没有问题。只要想一想非洲的苦难,想一想那些被贩卖为奴的数千万黑人的悲惨命运,想一想那些在加勒比海岛种甘蔗的奴隶,想一想那些在美国南部种棉花的黑人,想一想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争夺资源的残酷战争,现代世界在我们眼前就会黯然失色。但是,除了这些,欧洲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也是一个有许多层次、许多维度的过程。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内生的优势。欧洲有历史悠久、发展完善的法治体系,有精微的产权保护体系,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代表制,有不断发展的教育和科技。仅仅讲扩张、掠夺、剥削、侵略、扩张,并不能完全解释现代欧洲的由来。贝克特强调“战争资本主义”这个概念,特别具有挑战性,但也在解释力上也有局限。他用这个概念质疑商业资本主义和理性资本主义,这是他的学术策略;要是没有这个概念,这本书的学术影响就会大打折扣。

最后,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欧美学者对欧美历史的批判?贝克特是一个德国人,又在美国教书,虽然他用了很多欧美的材料,但是他对欧美的历史是持批判态度的。他的这本《棉花帝国》更像是一部政治史,一部隐藏在棉花帝国全球史中的政治史。全书带有非常强烈的批判意识,在很多问题上带有颠覆性的意图。我觉得,只有一个真正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胸怀的学者,才可能具有这样一种批判精神。相反,那些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意识、站在强烈而脆弱的国家立场上的学者,看到的只是自己国族过往的辉煌和荣耀。美国的政客并不喜欢批判性的历史,他们也乐于听赞歌。不过,我们看到欧美学者对他们自己的历史进行批判和解构,不必沾沾自喜,更不能幸灾乐祸。我们应该从全球主义着眼,用开放而同情的心态理解他们的批判性立场及其意义,从中获得启发,帮助我们克服狭隘的国族主义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