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本是中国一个“省份”,成中国藩国后,竟彻底独立了
自秦朝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越南地区一直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中,很多朝代都曾在越南设置官职,隶属中央管理,越南在中原王朝统治下资源得到了充足的开发,许多先进耕种文化传到当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越南北部地富庶程度可以与广东等地相媲美。
后来,中原王朝陷入分裂,许多朝代忙着内斗,无暇顾及越南,越南趁机“独立”939年,越南吴姓自立为王,甚至出兵击败了中原实力,切断了与中国的联系,脱离控制成为有自治权的番邦。
名义上还是中原附属国,不过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明成祖朱棣出兵重新征服越南,再度恢复了在当地的统治,设置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官职,这段时期习惯称呼其为“交趾省”,一些越南人认为,明朝之所以重新拿回控制权,就是想把这里作为与东南亚进行交往的通道。
明朝收复越南以后,间接提升了在南海的地位,在东南亚地区确立了霸主地位,为日后郑和远洋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说明朝拿回越南得到了许多便利,然而好景不长,明宣宗时期,越南再次从一个“省份”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来来回回数次变动,中间究竟隐藏着什么隐情呢?
明朝建立之初,越南还受到南陈政权管辖,明成祖在位期间,陈朝由黎氏父子掌控,这两人做尽了坏事,导致当地百姓怨声载道,越南当地居民请求朱棣出兵援助,在大明的帮助下。黎氏父子被赶下了台。
当地史书记载,越南人请求明朝帮助他们重新恢复陈王朝统治,不过大臣们认为原本陈氏统治者都已经死光了,没有合适的王位继承人,于是联手上书请求回到明朝怀抱,当地史书中有明确记载。
为了满足百姓的愿望,朱棣答应重新接管越南,并且赐名“交趾”,因此在朱棣统治期间,越南一干地区再次接受中原王朝掌管。
天高皇帝远,总会有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明朝接手越南以后,许多百姓不断挑事,冲突不可调和以后,明朝就出派兵镇压,平息一段时间之后接着闹事,反反复复使得明朝每年都会派兵前往越南。
期间还曾爆发了一场蓝山起义,起义之后当地人迅速响应,气势极大,明朝不得已只好再次出兵,然而这次却没有之前那样简单,远赴越南作战的明军屡屡受挫。
领导起义的是当地一个名叫黎利的乡绅,此人心怀大志,想要借助民众的支持在越南建立统治,这场起义整整持续了十年之久,黎利精通排兵布阵,十分清楚自己的杂牌军无法与明朝军队正面对抗,只能利用地形打游击战,让明军一直找不到越南主力部队,反而时常被突然出现的小股势力骚扰。
《明史》记载:“利初仕陈季为金吾将军,后归正,用为清化附俄乐县巡检。”可见黎利也曾接受招安,并且获得了一官半职,可能是因为不满意,才再度与明朝作对。
越南当地料记史载,黎利带兵十分严格,立下了许多军令,军队面貌焕然一新,明军打了许久都没有拿下来,不得已只好谈合,正式撤出越南。
再后来黎利自立为帝,在越南地区建立后黎政权,虽然宣告独立,但是与明朝之间的联系从未间断,摇身一变成了大明藩属国,每年都向其朝贡,当地人都将他视作民族英雄,至今在河内还有他的塑像。
功成名就以后,这位领导越南独立的帝王也没有逃过诱惑,开始大规模屠杀功臣,不过总体来说,历史对这位帝王还是正面评价居多。
有人认为,黎利值得人们敬佩,在他的主导下,越南开始独立治国,与原来的宗主国正面对话,恢复了双方又好往来,也有的人认为他缺乏政治才能,导致领土流失严重,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显著改善。
在他死后,许多继任者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在各地开办学校,实行科举制,为国家招揽了大批有志之士,国力日益强盛,中国与越南交往密切,并不能以简单的国家关系来衡量。
双方历史渊源颇深,最主流交往的方式还是合作与交流,当时明朝作为一个封建大地主,按照统治者的观念,越南就是自己的番邦,有义务向朝廷纳贡,需要尊明朝为“天朝”,一切制度听从安排。
朱棣时期对越南出兵,并没有宣扬国威的意思,只是对当地人出尔反尔感到愤怒,没有合适的管理者,加上越南统治者主动提出将国家献给明朝,明朝才将越南作为一个“省”进行管理。
然而这种管理方式十分当地人十分反感,最终起义爆发,明朝不得已承认其“藩属国”地位,允许越南实行自治。最主要原因,还是明朝统治者放弃了越南,认为偏远的蛮夷地区,对中国没用,所以放弃了。
其实无论是哪种方式进行管理,明朝都对越南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了越南作为东南亚地区的落脚点,明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大提升,越南也能借助明朝先进的管理经验迅速壮大,不失为一种双赢模式。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