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保持“半死不活”,为何会被古代君王认为是保持稳定的好办法
2019-01-17 23:05:46
保持稳定,半死不活,君王
农民保持“半死不活”,为何会被古代君王认为是保持稳定的好办法。有人说,德川家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农民保持半死不活的状态,这是政治的秘诀”。这句话是不是他说的,已不可考。
至少在他留下来的著作和别人对他所进行记载的史料之中,并没有找到这句话。不管是谁说的,这句话显然是封建时期的产物。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的封建时代,都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
就是领导者们往往会将老百姓与他们严重割裂开来。而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百姓和领导者应该是一体的。这种认识,甚至也存在那些认为应该要善待老百姓的论述之中。比如说孟子的,他将百姓提高到比较高的高度。
还有魏征的也曾经说出了百姓对于君王的双向作用。但是,就算是这样,其实也是将老百姓和君王给割裂开来的,因为他们的理论都让君王和百姓处在一种对立的关系上。因为君王一直把百姓当成对立面来看待。
所以,他们对百姓的感情就会变得非常复杂。一方面,他们需要靠百姓来供养。百姓如果不生产庄稼,那么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吃的。其次,他们因为从老百姓那里所得到的食物属于不劳而获得。
所以,他们就怕百姓看出这一点,就怕百姓觉得不满意,就怕百姓暴动。所以,能够想办法让百姓稳定下来,就是他们最想做的一件事。这种半死不活,其实也被认为是让他们没有多余的财富。
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够有吃的,也不会特别的饿肚子。如果百姓们没有吃的,他们饿着肚子的话,他们可能就会造反,可能就会揭竿而起。很多朝代的农民起义,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实在是非常饿。
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所以才会造反。而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也不会豁出性命去。所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百姓仅仅只有点饭吃,也就是所谓的“半死不活”。非常明显的,封建君王们这样做,其实就是把百姓当牲口来看待,非常可怕而又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