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一代清官,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从而为后世所敬仰
2019-03-16 10:14:21
以民为本,敬仰,从而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型,其一生清正廉洁,执法公正,嫉恶如仇,直言敢谏,从而为后世所敬仰。他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选贤任能的吏治思想,遵法重律的法治精神,直到今天仍有诸多现实意义。
庆历六年(1046),包拯奉命出使契丹,贺辽正旦之节,在驿馆他巧妙地回答了辽朝馆伴关于雄州新开便门的疑问,打消了辽朝的怀疑。包拯在归来途中,刻意留心边防形势,积极向仁宗献策,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出使使命。
庆历八年(1048),上《天章阁对策》等奏疏。在“庆历新政”前后,包拯还提出过一系列改革建议,如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对年满70岁者应强令致仕(退休),以解决冗官问题。他还主张暂时停止招募士兵,在现有员额中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同时应选练精兵强将,训练义勇,以充实边备,防御契丹。
关于边将的选拔,包拯的见识明显高于时人,他向仁宗建议“不必硬性区分文武的分别,限制高卑的差异,只看其人才干如何。必须要考核他应敌制胜的谋略,询问他安边御众”的方法,然后“擢而用之”。他认为,官吏是皇帝御民的中介和工具,因而所选拔的人才首先应具有对朝廷忠心耿耿、恪尽职守的品德,其次还应具有处理政务的能力。
在转运使任上,包拯也善于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因而颇有政绩。任京东转运使时,他曾巡察各地访问贫困冶铁户,并据实情申报转运司,豁免了这些铁户所欠的官铁,同时又鼓励有能力者开炉冶铁,发展生产。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