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极简史》:一下午通晓德国史

2019-02-24 09:04:35 德国,通晓,简史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和法学家西塞罗(Cicero)写道,公元前60年3月,古罗马受到了野蛮难民的威胁。由于北方的动乱和战争,难民潮水般地涌入业已罗马化了的阿尔卑斯山南侧的高卢,也就是今天的意大利北方地区。未被征服的阿尔卑斯山北侧的高卢,似乎有一股新的、让人困扰的力量。公元前58年,阿尔卑斯山南侧高卢的新总督尤利乌斯·恺撒急于通过武力征服,以建立威望与清偿债务。他给北边的那群人起了个名字:日耳曼人(Germani)。

在其畅销历史书《高卢战记》(Gallic War)中,恺撒在第一页第一次提及日耳曼人时便坚定地宣称他们“居住在莱茵河彼岸”。他绘制的地图,和后来亨利·斯坦利(Henry Stanley)绘制的中非地图一样令人感到陌生。他也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古罗马与高卢在地理上和文化上都是相交的,但在莱茵河对岸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民族。这个观点贯穿《高卢战记》全书。

恺撒很快就发现,情势确实很不妙。有些高卢部落已经买通莱茵河对岸15000名好战的日耳曼人,帮助他们与在高卢占主导地位的埃杜伊人(Aedui)作战。在取得胜利之后,日耳曼人的头领阿利奥维斯塔(Ariovistus)从莱茵河对岸招来更多的人,他事实上成了未被罗马共和国征服的高卢地区统治者。在高卢已有12万日耳曼人;不久,还会有更多的日耳曼人过来,把当地人挤走,让他们去寻找新的家园。

恺撒是爱国者,立即觉察到了危险。罗马共和国的阿尔卑斯山南侧的高卢行省——甚至是罗马共和国本身——可能会被野蛮的移民淹没。恺撒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鼓动怯战的罗马军团去作战。他们一路行军,谨慎地避开阴森恐怖的小路和森林。公元前58年,被恺撒称为日耳曼人的部落卷入了由罗马军团发起进攻的孚日山战役(Battle of Vosges)。

日耳曼人惨败,而且与现代文明出现之前通常的战争结果一样,溃败即意味着遭到大屠杀。幸存的日耳曼人逃过河,恺撒想乘胜追击。乌比人(Ubii,日耳曼人的一支,但与罗马共和国结盟)主动提出要把罗马军团渡运到莱茵河对岸。恺撒决定,为安全起见,还是由自己人来建桥渡河。罗马军团奇迹般地在10天时间内搭建出一座便桥。罗马军团装备精良,但现在,他们是要进入异域作战。日耳曼人了解自己的地盘,逃进林中。恺撒获悉,日耳曼人打算聚集所有的力量迎战罗马军团。恺撒认为罗马军团已经深入敌后,为国家、为自己争得了荣誉,于是率军返回高卢,并拆毁身后的桥梁。

《高卢战记》接下来的章节记载,日耳曼人是任何意欲反叛的高卢人的潜在同盟者。在恺撒看来,对待这个问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让日耳曼人尝尝罗马共和国的厉害。于是在公元前55年,当日耳曼人试图跨越莱茵河大规模移民时,恺撒决定“向日耳曼人宣战”。

恺撒吹嘘,罗马军团把43万敌兵逼入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的险境,并在那里把他们消灭,没有损失一兵一将。即使按照罗马共和国的标准来看,这也是“屠杀”,而不是“战争”。伟大的演说家加图(Cato)公开要求把恺撒交给日耳曼人去接受惩罚。但恺撒在《高卢战记》中辩解,这场屠杀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当反叛的高卢人再次试图买通日耳曼人时,日耳曼人回答说,上次的事情发生之后,他们再也不想冒险了。

这些新近出现的野蛮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恺撒在关键时刻暂停讲述刀光剑影的故事——这是公元前53年,他站在莱茵河畔的第二座桥头堡上——在历史上第一次就日耳曼人的情况作了他那著名的描述。

詹姆斯·霍斯(James Hawes)英国小说家、历史学家。出生于1960年。在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学习德语,毕业后在威尔士短暂研习戏剧,而后前往西班牙任英语老师。1987至1989年,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尼采和德国文学。其后在梅努斯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斯旺西大学担任德语讲师。目前负责布鲁克斯大学创意写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