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欢灌酒?只因我们是大汉民族
我们为什么喜欢灌酒?只因我们是大汉民族
中国的酒桌文化,实在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酒桌上面能办事,恨的是酒桌上面能坏事。灌酒是酒桌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这灌酒的习惯是从何而起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要分清,酒文化和酒桌文化不是一个概念。酒文化相对高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是酒文化的感觉,酒文化的情怀,浪漫,飘逸,壮志,伤感。
而酒桌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酒桌上长幼有序,是从古代就开始的一种礼仪教化形式;每次饮酒前的祝酒令,或总结过往,或展望未来,或感恩亲朋好友,这些是酒桌文化好的一方面。
酒桌文化的糟粕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以喝多为荣,醉后耍酒疯,功利化的喝酒。而其中,强迫性的劝酒是酒文化的糟粕之一。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或劝别人,或被被人劝。
要说这灌酒的来源,我认为非汉朝莫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既有汉民族诸侯国之间的战斗,也有对犬戎、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的战争,所以当时民风普遍彪悍,男人也以强壮为美。而统一六国建立的秦朝,也只存在了仅仅十四年便被汉朝取代。所以在汉朝,民风依旧彪悍。
民风的彪悍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汉朝的人更有冒险精神,张骞上百人的小队伍,没经验,没补给,有的只是强悍的敌人和恶劣的环境,然而张骞勇敢地带领队伍出使西域,最终只有几个人活着返回,而这样有冒险精神的勇者在汉朝非常多。
民风彪悍的另一个表现是气节。汉朝的民族气节,后代基本上少有能比得上的。苏武被单于流放19年,张骞被关11年,都没有屈服。耿恭几百人的军队抗击匈奴几万大军,喝马粪汁、啃盾牌的筋,就是不屈服;还有远征匈奴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李广、班超、窦固;还有在位时性格强硬的汉武帝刘彻。光看到这些名字,是不是就让人热血沸腾?
铺垫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汉朝时粗犷的民风对于酒桌文化的影响。民风彪悍,酒风自然也彪悍,强迫人喝酒也成为常事,朝廷虽有禁酒令,然而效果不大。
在《汉书·游侠传》里,有几则灌酒的故事,有个姓郭的大侠,每次“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釂”这个字就是现在的一口气喝干,这个大侠每次都让人一饮而尽,喝不干净还得强灌,是不是比现在的劝酒还要粗鲁得多?
还有一个姓陈的游侠,每次举行酒宴的时候,都要把大门关上,谁喝得不够就不能走。即使到了汉朝末年三国混战时期,这种强迫劝酒之风依然盛行,比如《三国志》中曾记载孙权强迫大臣喝酒,必须要喝倒在台子下才行,气的托孤大臣张昭愤而离席。
随着历史的变迁,封建礼教越来越多,看似更加文明了,却失去了最精华的东西。酒桌文化同样如此,失去了气节和侠义的酒桌文化,变成了勾心斗角的场所。只是当宿醉过后,头脑慢慢清醒的时候,还有几个人能记起昨晚那些称兄道弟的所谓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