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鉴之秦孝公, 耻辱有多大,志向便有多大
秦献公壮志未酬身先死,传位于少子渠梁,是为秦孝公。
在中国谥法中,“孝”字表明继位人非常的孝顺,比如后来南宋的宋孝宗,他老爸宋高宗当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才去世,一般来说“天家无亲情”,可见宋孝宗是多么的孝了。
另一个“孝”的意思,就是孔夫子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儿子能秉承父辈的遗志,发扬光大。
秦献公当了秦国国君三年后,秦孝公出生了。秦献公的励精图治,秦献公的矢志东伐,年少的秦孝公耳濡目染。
少梁大战中,秦献公受伤而死,秦孝公当时二十一岁。
凄风苦雨的一天,秦献公满怀希冀的托付秦孝公,秦孝公悲壮的挑起了光复先辈荣誉的重任。
秦孝公深知秦国的力量还不足以和魏国抗衡,一上台就颁发了光耀青史的“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篇求贤令的意思是:
我祖上秦穆公何等威风,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后来国势衰微,三晋趁火打劫,占我西河之地,东方诸国修长城来隔绝秦国与中原的交流,被视为下等国家。秦献公发愤图强,打破东方列国的封锁,争取平等国家待遇,可惜中道崩殂。我秦孝公想光复祖上功业和完成老爸的理想,广招天下英才,不吝分茅裂土。
这篇招贤令可以看出秦孝公的格局。
秦孝公的格局不在于个人的安危,也不在于国家的苟且,也不止于秦献公的复仇,眼光已瞄向天下霸业。
同为战国时期的孟尝君,虽有好贤之名,目的却在于个人荣华富贵的保全,后世王安石一针见血指出“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格局太小,是招不来真正的大才。
在魏国被公孙痤雪藏的商鞅看到了招贤令,魏惠王不能用又不能杀的商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秦孝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甚至不惜得罪自己的亲哥哥公子虔。
历史也证明了秦孝公的眼光和商鞅的才干。
从公元前359年到公元前348年,经过十年变法,秦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勇于公斗怯于私愤。
公元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统一西戎只是秦孝公霸业的起点,后方无后顾之忧,秦国把目光瞄向了西河之地,瞄向了魏国。正所谓“十年苦修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魏国的庞涓正和齐国的孙膑相互缠斗。秦孝公趁机东伐,占领了少梁。又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商鞅第一次变法,小试牛刀,效果显著,秦孝公又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第二次变法期间,秦孝公为保持安定局面,使变法能平稳推进,同时也防止魏国的反扑。秦孝公没有急于求成,乘着战胜之威却尊魏惠王为王,并诱使魏惠王把战火烧向齐楚。
这是一石二鸟之计,一顶高帽子减轻了自己的压力,又使东方诸国互相消耗。
上一次是偷袭得手,不过秦魏之间迟早需要一场决战来证明实力。
公元前343年,秦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
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秦孝公派商鞅攻打魏国河东,并俘虏魏国公子昂。
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孝公病逝。
短短五年中,秦国从河西打到河东,不仅收复了故土西河郡,甚至已经开始了蚕食魏国本土。
至此,已经形成了“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不仅完成了秦献公的报仇大计,超越先祖秦穆公,而且为“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