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雍正王朝》康熙对胤禛最后一次考验是什么?
康熙帝选后继之君,比很多帝王都要难。
原因也简单,他儿子太多,有35位,即便是10多位幼年夭折,也还有20多位。
20多位阿哥为了一个皇位,争夺的异常激烈,我们常说“九子夺嫡”。
康熙早年就立了太子,但康熙帝幼年登基,身体也很好,太子一直在等待。
等的久了,危险也就大了,其他阿哥们组成了不同的阵营,一起向太子发难。
但是,太子就是太子,很多朝臣都是向着他的,皇帝自然也向着他,所以与其他想争夺太子位的阿哥们势均力敌。
在不断的争斗过程中,诸多皇子与朝臣渐渐形成了不同的阵营,其中以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最强。
早期,四爷党是依附于太子党的,因为他们是实干者,想着是忠君报国,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所以四爷党一直与太子党关系密切。
区别在于太子党里的四爷党干实事,太子党其他臣子只是在争权夺利。
后来,第一次太子被废,四爷党正式露头,成为八爷党最强劲的敌人,雍亲王胤禛成为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之一。
除去太子之外,康熙帝内心并无哪位阿哥是皇位继承人的首选,他只是在不断的考验着有能力的阿哥,看他们谁最合适。
诸多阿哥之中,太子之外最强的是八爷。
但是,八爷时常露头,成为了出头鸟,几次被四爷党击败,老八也逐渐的失去了竞争皇位的可能。
太子被废,老八失势,剩下就是胤禛了。
但是,胤禛也不是首选,只是有力的竞争者,康熙还有其他儿子,只是年纪尚小罢了。
因此,康熙帝对四阿哥胤禛以及其他阿哥的考验一直进行着。
由于四阿哥胤禛较为突出,所以康熙后期主要精力放在考验胤禛上。
年龄大了,康熙几次对胤禛的考验都很满意,因此对他进行了最后一次考验。
哪一次呢?大将军王人选。
很显然,十四阿哥并不是四爷党,康熙也清楚这件事。
但是,大将军的人选也只有十四阿哥,不管是正史还是小说,十三阿哥都已经不可能成为大将军王的人选了。
同样,谁是大将军王,谁就最有希望座上皇位,这也是很明显的一件事。
胤禛不可能当大将军王,所以能否牵制住十四阿哥,就是他登上皇位最后的一道墙。
在康熙帝心里,四阿哥和十四阿哥,谁当皇帝都可以,四阿哥在政治能力上突出,其他不比十四阿哥强多少。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十四阿哥一直处于夺嫡的旋涡之中,并且是八爷党一员,可他从未在夺嫡这件事上犯过不可饶恕的错,更没有被康熙彻底否定。
仅就这一点,就说明他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即便政治能力和智谋不如四阿哥胤禛,但当皇帝也没问题。
所以,皇位的继承人就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之中的一位。
四阿哥面临的困难是怎样牵制住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面临的困难是怎样摆脱四阿哥的牵制,并且从边疆顺利回朝夺取皇位。
这两位的困难谁都不比谁低。
当然,康熙内心还是倾向于四阿哥胤禛的,所以这次是考验。
一是考验胤禛的胸怀;二是考验胤禛的谋略。
胸怀:
胤禛清楚康熙倾向于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假如他不能从国家的角度去考虑谁带兵,而只是从个人利益去考虑,那他一定不会举荐十四阿哥,那也就失去了登上皇位的机会。
即便十四阿哥在外,康熙也会在临死前确保他能登上皇位,四阿哥再厉害,也还不是康熙的对手。
幸好,四阿哥心怀天下,冒着被八爷党翻盘的危险举荐了不与自己一条心的十四阿哥。
智谋:
有胸怀,还不够,因为即便是八爷那种争夺皇位的时候不为天下着想的阿哥,当上皇帝之后也会为天下着想,因为他不想当亡国之君。
所以,政治能力突出的胤禛,还需要有大的智谋。
为了国家而举荐了与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兄弟,让他成为自己最大的威胁,最后还能牵制住他,自己顺利登上皇位,这样的胤禛才是康熙帝内心最佳的人选。
胤禛做到了,虽然康熙帝没有看到,但胤禛敢举荐,就证明他有能力做到,康熙帝无需看到,猜都能猜到。
同样,能做到这一点,胤禛登上皇位之后,就不怕其他重臣和阿哥拥兵自重等,皇位就能坐稳。
事实证明,康熙帝是对的,后来的胤禛面对隆科多、年羹尧等权臣,都顺利拿下他们,保住了自己的皇位,也保住了祖宗基业。
接受考验,总是紧张的,但有能力的人不怕考验,正是人生路的考验,才成就了成功的他们。
人生会有很多道坎儿,也许某些坎儿看似过不去了,可只要坚持,只要保持清醒等,就有可能力挽狂澜。
注: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图片很难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