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对秦陵地宫“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的描述

2019-03-15 15:54:54 下具,天文,上具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关秦始皇陵地宫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中对于地宫寥寥几句的记述到底是司马迁对帝王陵墓极尽奢华的凭空想象还是确有其事呢?传说与史书赋予了人们对地宫之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想象,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莫非地宫之中真的另有乾坤宇宙吗?

面对人们提出的各种奇思妙想和各种猜测,一位著名考古学家给出了这样的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这个答案显然更加符合常理,也被广为接受。

而近年来的一些考古发现似乎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推断。位于西安附近的汉墓就陆续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的壁画,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

我们不禁猜测,秦陵地宫上部会不会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呢?而地宫下部则是否有着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呢?倘若真的如我们所勾画,那么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岂不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说完了“上具天文”,那何为“下具地理”呢?

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按照此种说法,地宫之中应有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此外,关于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班固《汉书·楚元王传》中也有类似文字: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铟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河,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但多年来,对于这种用水银铸为江河湖海的说法也仅仅限于一个貌似天方夜谭的神话,并没有太多人相信这个离奇的传说,谁能够想象在这座秦王地宫之下,水银灌注的湖海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这种怀疑和猜想直至我们得出秦陵地宫汞含量异常的结论而发生了转折。专家的多次采样分析试验和遥感测量都不约而同地显示出——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出现“汞异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毫无疑问,这意味着《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这似乎又给了人们一线希望,难道地宫真的宛如《史记》中所描写的这般光怪陆离,不可思议吗?

人们不禁好奇地追问,地宫之中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民间存在着许多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当然,在真相不为人知之前,这些仍然只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