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雍正在位60年,乾隆在位13年,大清朝依旧积重难返
中华帝国的历史发展到清朝,已经如一位垂暮的老人,年迈体弱,苟延残喘。康乾盛世不过是一次回光返照,就算让雍正统治100年,再进行更多整顿吏治的改革,也不过相当于给这位老人吃两剂补药,至多延长几年的寿命,然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题主说“乾隆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导致王朝由盛而衰”,显然是不正确的。就清朝来说,由盛转衰并不是乾隆一个人的罪过,也并不是换一个君主就能解决的,从以下两点就可以看出来。
一、吏治腐败。
清朝之所以衰败,根本原因在于吏治。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雍正的吏治改革,他们希望乾隆短命,以避免像和珅这样的贪官出现,避免乾隆嘉庆时期农民起义的爆发。他们希望雍正的火耗归公和养廉银改革能令清朝腐败的吏治起死回生,然而这是不现实的。
首先,清承明制,官员的俸禄低的可怜,贪污腐败难以避免。想想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整顿腐败,他无所不用其极,剥皮实草,厂卫制度......然而,还是挡不住一批又一批贪官的出现。
尽管雍正进行了养廉银改革。然而,随着清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引起通货膨胀,白银大幅贬值。官员俸禄的购买力大幅下降的同时,俸禄的数额却不见增长,因此,贪污腐败难以消除。
其次,专制制度以人治为主,缺乏权力的制衡,腐败不可避免。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政治的铁律。在皇权专制强化的清代,官员的权力更是缺少约束,贪污腐败横行是管不住的!
二、闭关锁国。
我们常说清朝闭关锁国有多么严重,直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云云。实际上,闭关锁国政策是自元明以来中国海洋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口通商也不是乾隆一个人的过错。
首先,有人说乾隆将原来的宁波、泉州、松江、广州四口通商限制到了一口通商,导致清朝后期与世界隔离。实际上,清朝建立时起一直延续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在收复台湾之前更是严格限制东南沿海的贸易。
雍正之前,虽然名义上是四口通商,但是实际的通商城市有100多个,只是没有官方的口岸而已。雍正将口岸严格控制在四个。到了乾隆时期,被减少为广州一处。这是政策发展的趋势。
其次,要想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交流,首先得有发展商品经济的动机,也就是经济基础。我们想想新航路开辟时期,些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西欧国家,正是由于原始资本主义对财富的渴望,他们才有动机去征服海洋,发展自由贸易。
而反观清帝国,自明末就已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被专制制度长期压制,男耕女织,商品经济的比重几乎为零,根本就没有发展海外贸易的动机,因此,限制通商并不是乾隆一个人的罪过。
另外,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的世界观也不会允许外来的国家与自己平等交往,不论是雍正还是乾隆,自由贸易必定不会被官方认可。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来看,清代已经是帝国时代的末路了。西方进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时候,中国还处在元明时期;西方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还处在明清之际。
?乾隆30年(1765年),中国还处在日益加剧的皇权专制之下,而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康熙、雍正、乾隆,这些专制君主们无论怎么改革,也只是对清帝国这艘破烂大船的修修补补,然而积重难返,大船的航向已经注定是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