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皇帝中,最适合演戏的皇帝,非他莫属了,是谁呢?
在古代的皇帝中,最适合演戏的皇帝,非他莫属了,是谁呢?
好象刘邦在当亭长时候,看秦始皇出宫巡查,车水马龙,前呼后拥,感慨地说,“大丈夫理当如此”,这便成了刘邦的梦想,大家都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古代皇帝也是如此,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后来,刘邦成了大汉天子,完成了梦想。可这样的梦想一般人是不敢的,成就一个帝王,那得牺牲多少人,流多少血,弄不好,自己就把小命葬送在梦想的路上了。
可有的人当上皇帝没有打仗,就更谈不上流血了,而是全凭高招的演技,就把皇帝得到手了,显然,这是最高超的皇帝,也就是说他才是皇帝里的高手,兵不血刃地夺得了江山,这才是最厉害的。古代皇帝中真有这样的人吗?当然有,他就是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他就是宋太祖,提起宋太祖赵匡胤,大家一下就想到是陈桥兵变的黄袍加身,的确,没有错,就这这个时候,他有了决定。让我们看看他之前是干什么的,说起赵匡胤,他原来是北周(柴荣)手下的一员大将,在柴荣之前,赵匡胤只是一个一般的将领,说到这里要说说柴荣的事情。
本来江山是郭威打下来,当时天下大乱,拥有重兵的郭威当然自立,而柴荣是郭威的义子,就是干儿子,立国之后不久,郭威去世,因为膝下无子就把江山给了柴荣,好象有这样一个镜头,就是柴荣领兵打仗时候,被地方打的不行,手下的将士都泄气逃走,可如果逃走那后边的敌兵就会追上来,于是,柴荣准备拼死一搏,回头一看傻了,大部分将领都走了,只有赵匡胤在身后,于是,率领赵匡胤冲过去,没想到还真打胜了,这样的结果是赵匡胤被升职了,那些背弃柴荣的将领得到了惩罚。
从此后,赵匡胤也成为柴荣的得力干将,于是,在柴荣死后,因为小皇帝尚小,所以,赵匡胤和几个内臣成了辅助大臣。这天,边境告急,他领兵去讨伐契丹,带着部队刚走一天,就回来了汴梁,一切都改变了。不说大家已经知道。
可看似是将士们逼迫赵匡胤这么做的,赵匡胤不干,众将士硬把他推到这个位置上的,这是史书上从来的描写,都是这样的,可实际上是不是呢?这里边有着很深厚的演技,这明明就是一出大戏,看看这当中的角色,可谓用心良苦啊,真是欺负小皇帝啊,那,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状况。
这天朝堂上,突然边关告急,说契丹人要入侵来了,好象是赵匡胤主动请战,于是,领兵出城。这里,我虽然描述的简单,但很让人怀疑,第一,这情报从那里来,是否真的是这样,第二,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认真地在朝堂上议论一番,当时的丞相赵质等人就决定派兵,按当时赵匡胤的职务是禁军殿前都点检,这名字虽然拗口或者啰嗦,但他确实是掌控军队的最高军官。仅仅这两点就够了,我们认定赵匡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预谋好的,让我们往下看。
往下看什么?就是在兵变起到关键作用的赵质王溥等人,一个都不少地得到了重用,当时的赵质是丞相,王溥也是副丞相级别,按理说,赵匡胤登基后,这些人都要消失的,可他们没有,而且还受到奖励地稳坐原来的相位,这让人们哑然。按着惯常的理论,能够重用的都是有功人员,或者说是这起事件的核心人员。
这么一了解就对了,能让这个阴谋更加真实的因由是,等赵匡胤登基当了皇帝,契丹那边的侵略自然就消失了,也就是说,那消息是假的,是有预谋地传进来的消息,也就是说,剧本就这么写的。
于是,他们出汴梁成也就一天一宿就回城了,然后直逼大殿,让小皇帝退位,让赵匡胤登基。让我们分析一下,赵匡胤的同谋,一是,朝廷的赵质等人,丞相赵质是内应,很有可能是导演之一,再看陈桥兵变的时候的“逼迫”赵匡胤的人,有两个方面,一是赵匡胤的心腹,二是赵匡义的心腹,或者是赵匡义本人,这个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但后来赵匡义夺了赵匡胤的皇位,多半和这个兵变有关,两个最先密谋的就是他们哥两个,所以登基后,赵匡胤就公布“兄终弟及”的圣旨。后来赵匡义等不及,就直接送赵匡胤去了西天,他当了皇帝。
总总事情,都说明一切是预谋的,大家都在演戏而已。看看这些角色,有人准备好黄袍,有人奉劝,有人给披上,这是一系列的,在朝堂上,有人送情报,然后出兵,回来时候城门的守将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非常顺利,这是有高人在导演才能完成,回到朝堂上,有人让小皇帝禅让,有人逼迫,没有办法,小皇帝只好禅让出皇位。
从整个进城看,汴梁城都已经掌控在赵匡胤的手中了,大家想想看,赵匡胤带兵出城,城里是有很多守卫部队的,要是这些部队和他们队里,那一定燃起战火,这样是话,就是赵匡胤夺得城池,也是要付出高贵的代价的。
整个剧情下来,这就是一场大戏,主角自然是赵匡胤,演技最好的也是赵匡胤,这样说把,古今四百多个皇帝,没有一个人能和赵匡胤比的,他不但是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影帝”。应该说,皇权的诱惑是非常巨大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比比皆是,我把你杀了,你把我残了,伤痕累累,可赵匡胤却兵不血刃地把皇帝弄到手了。牛不牛,这一切,都归功他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