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侄子登上皇位, 大胆进行改革, 生父皇考皇伯名分引争议!

2019-02-25 06:24:23 皇伯,皇考,名分

众所周知宋朝经济发展迅速,大力推行科举制,倡导的就是多读书,文化和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百姓安居乐业,但是这样强大的朝代在百年之后之后还是走上灭亡,后世很多人将文人墨客居多作为理由,之后的朝代更是吸取了教训,打压文人,重视武将,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与当时的领导者有着很大的关系。

文官武将齐心协力,这才是一个国家之根本,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朝代,但是人心隔肚皮,在权力地位的诱惑下,很少有人能够把持得住,于是才会有很多谋反的情况发生,皇位更是争抢的目标,要是能登上皇位,后宫佳丽三千,天下之主,天下百姓心中的信仰。

宋朝皇帝重文轻武的坏毛病残害了非常多的忠义之士,慢慢所有人都弃武从文,以考取功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当兵只有那些上山为寇,大字不识一个的白丁,没有谋略,没有兵法,这就是宋朝军事薄弱的原因,同样也是宋朝消亡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其他方面做的非常好,为后世带来深刻的影响,宋词更是为我国的文化增加了色彩。

宋仁宗赵祯为人宽厚,以仁爱治天下,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仁帝”,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开疆扩土,但是也开创了“仁宗盛世”,为百姓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大力推行科举制,提高文化人的地位,减少宫廷开支,以身作则发扬节俭的风格,赢得了周边国家的尊重,更有很多皇帝将其视为偶像。

作为将宋朝推向巅峰时期的宋仁宗,本来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上天却是那样的不公平,子嗣单薄,偌大的江山后继无人,出生的孩子差不多都已经西去,周边宗室子弟虎视眈眈,随时都可以起兵造反,仁宗陷入两难的地步,朝中大臣更是逼迫一个刚刚失去孩子的父亲收养别家的孩子,尽快立太子,好早早了却那些人的心思。

皇子早逝肯定也不是大臣们希望看到的局面,为了赵宋江山,百姓的安危,只能冒死进谏,幸好的是仁宗心地善良,他心里明白自己的使命,虽然心中痛苦,但是为了百姓,还是忍痛将自己的侄子赵宗实立为太子,将百姓交于他,将希望放在了他的肩上。

赵宗实为什么能够成为皇位候选人?小编想一共有两点原因,其一生父赵允让的性格宽厚,深受百姓爱戴,赵宗实作为他的孩子,自然是真诚相待,赵允让更是被真宗收养,作为皇位的备选人才,其才华和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在仁宗出生之后,赵允让成了王爷,继续辅佐皇帝。

其二赵宗实没有野心,在年幼时就被送往皇宫做替补,养在仁宗名下,这样的经历是不是和他的父亲有几分相似?有皇子出生之后,赵宗实就被送出宫去,因为他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有了亲生的孩子,肥水不流外人田,皇位自然是自己孩子的,赵宗实被赶出宫之后,安安份份的生活了多年,靠的就是胆小,就像“知否”中展现出来的那样,下雨天都怕砸着自己的脑袋,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够在禹州平平安安的生活。

赵宗实登上皇位之后,大胆进行改革,找出前朝遗留下来的问题,慢慢的排查,对治理江山有着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生父的名分上与朝中大臣僵持了很长时间,皇考还是皇伯?这全部取决于宋英宗的想法,一个生父,一个养父,韩大相公的助攻让观众意识到了在古代名分有多么重要。

小编认为宋英宗称生父为皇考也是在常理之中,毕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认祖归宗是很多人关注的,最后太后的妥协或许是被迫的,但是这件事终究是成了。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