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害死”杨业的潘美曾在常德担任朗州团练使
在历史上,有些名人被后世所误解,明明对于历史以及国家做出贡献,自己反而被骂做是奸臣与小人。曾任朗州团练使的潘美就是其中之一。
潘美,字仲询,河北省大名人,北宋开国名将之一。初事周世宗,因支持赵匡胤“陈桥兵变”而极受赵之信任,成为南征北战的一员大将,因战功被封为韩国公、检校太保、太师等爵职。
潘美
然而,由于历史演义小说和戏剧等文艺作品的渲染,潘美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名字也被改成了“潘洪”和“潘仁美”,并被描写成私通辽邦陷害杨业的奸臣,在舞台上《潘杨讼》的官司直到今天还在打。其实,历史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这还得从潘美任朗州团练使说起(见《清嘉庆常德府志》)。
北宋初期,江南广大地区仍为南汉和南唐割据。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派潘美出任“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对江南进行统一战争。潘美驻泊朗州(常德市),募练兵马,充实粮秣,壮大军旅。
尔后,率朗州健儿克定岭南,灭掉南汉,与曹彬合军攻破金陵,灭亡南唐,统一江南,定鼎北宋半壁江山;嗣后,又移师北征太原,捍镇边陲。从北宋统一大业看,潘美是有贡献的,这是某些对潘持异见者也不得不承认的,如王夫之说潘虽是“幸人之弱”,但却“成其平国之功”;而朗州世军随其南征北战,为国家统一血战沙场,马革裹尸,也是功不可没的。
杨业
但是,在北征中潘美对杨业之死犯有重大过错。史籍记载: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试图一举征服辽邦,出动30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进攻辽国,其中潘美、杨业率军出雁门北攻。三军初战接连小胜。
后来,辽国萧太后空国反击,宋军败退。潘、杨军亦败退代州。杨业建议,辽兵正盛,不应与之力战,宜暂避其锋,以偏师出击,掩护云、朔之民安然撤退。但是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正确主张,并指责杨业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愤然率所部出击,并要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潘表示同意。
杨业孤军深入,掩护边民,且战且退,当战至陈家谷时,被辽国大军包围。潘美在杨业出击后,本已列阵陈家谷口(今山西省朔县南又称狼牙村),可是,许久不得杨业战报。王侁以为已杀退辽兵,即领兵离谷口西行,潘美不能制,当闻知杨业战败,潘却不予接应,也“麾兵却走”,致使杨业陷于绝境,身受创伤数十处,马重伤不能进,不幸被俘,子延玉、副将王贵战死,士卒奋战殆尽。
杨业被俘后,忠贞不屈,绝食三天而死。战后,朝廷为息众怒,给潘美降官三级,监军王侁除名永不录用的处分,追赠杨业太尉、节度使衔。
杨业之死,潘美作为主帅是有无可推脱的责任的,但无证据表明他私通辽邦有意陷害,《宋史》《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等典籍均不见记;《宋史·寇准传》中也无审理“潘杨讼”的记载;《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及长子延玉捐驱后,其他六子即延朗(又叫杨延昭)、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均健在,皆在朝为官。
杨延昭的儿子也不叫杨宗保,而叫杨文广;佘太君《宋史》无传,有清人笔记为“折太君”,在戏剧中推演为“佘太君”;穆桂英的名字也不见记史册,是由民间传说杨文广娶“慕容”氏演绎为“穆桂英”而来。
至于《大破天门阵》《战洪州》《杨门女将》《李陵碑》等故事,主要源于明万历年间叶崑池著的演义小说《新刊玉茗堂批点按鉴参补北宋杨家将传》,宜当戏看罢了。
来源:常德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