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百日咳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突起高热、非常疲倦、皮疹、全身高低肌肉骨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大及白细胞缩小等。轻型的登革热不医治也会自愈,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重型的登革热可能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是可能的结果。 登革热主要通过被感染的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雌性伊蚊每次进食会叮咬多人,并且可以终生传播病毒。登革热全球发病率最近几十年大幅度上升,占世界人口40%以上的约25亿人面临罹患登革热危险。 登革热的主要症状包括: * 突起高热 * 非常疲倦 * 皮疹 * 全身高低肌肉骨关节痛 * 淋巴结肿大、大及白细胞缩小等 轻型的登革热不医治也会自愈,但重型的登革热可能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是可能的结果。 预防登革热的最好办法是避免被携带疾病的蚊子叮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防: * 避免在有登革热的地区居住或旅行 * 使用个人家庭防护,如纱窗、长袖衣服、经杀虫剂处理的材料、蚊香和喷雾式杀虫剂 * 对室外储水容器施用适当杀虫剂 * 妥善处理固体废物,防止人为制造蚊虫栖息地 如果你在一个有登革热的地区居住或旅行,避免被携带疾病的蚊子叮咬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登革热

潜伏期5~8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突然高热、恶寒、头痛、眼眶后痛、肌炎、剧烈性头痛、肌痛、关节痛、恶心、呕吐、乏力、厌食,第1次发热可达39~40℃。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dengue fever)又称波尔加热、五天热等。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特征为发热、关节痛、肌肉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症状

要了解登革热症状,先了解什么事登革热。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每逢夏秋季节,便是登革热作恶之时。 登革热的病名源于西班牙语,是形容患者由于发高烧、关节疼痛导致走路时步履蹒跚、步态造作夸张,颇像当年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走起路来那装腔作势的样子,故又称“公子热”。亦有根据其症状称为“关节热”或“碎骨热”的。 登革热症状?所有典型登革热患者均有发热症状,起病急,先是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摄氏度。一般持续5~7天,然后骤降至正常。部分病例于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好像骨头都断了一样。一些患者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患者在病后3~6天可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近半数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血尿等。登革热症状患者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有的患者可表现为登革出血热。 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是两种花蚊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清除积水,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对成蚊可喷洒灭蚊剂。 你好,对于登革热症状,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你可以看看我对登革热症状的回答。(1)典型登革热: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39~40℃),少数呈双峰热。头痛、眼球或眶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腰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 极度疲乏,纳差。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胸、背皮肤潮红、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热程通常为3~7日退热,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少数有出血倾向。 一般发热持续时间短,有轻度头痛及全身痛、皮疹少、无合并症者,可诊为轻型典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日后于四肢、面部、腋窝、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进展后有鼻觑、牙龈出血、消化道、子宫、阴道、泌尿道等1个以上器官出血。常见肝肿大而极少黄疽,红血球容积增高20%以上(由于血浆外溢,脱水而造成血液浓缩,浓缩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于10万/UL者。 平时要灭蚊,如果发现有登革热症状,要尽快到医院治疗哦。

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作为中国来说其实并不是登革热的主要流行地区。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如果发病的话,起病还是比较急的。潜伏期2~15d,平均6日左右,潜伏期长短与侵入病毒的量有关。登革热为一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低于1%,主要预防方式还是积极灭杀蚊子。 潜伏期2~15d,平均6日左右,潜伏期长短与侵入病毒的量有关。中国近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登革热常见的症状 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2~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颜面及眼结膜出血,颈和上胸部皮肤潮红。脉搏早期加快,可出现相对缓脉,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登革热病 2、皮疹于病程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延及颈部及四肢。可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稍有痒感,皮疹持续3--4日,一般与发热同时消退,但也有热退皮疹明显者,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25~50%病例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及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及触痛。 5、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在热退前后的1-2日突然病情加重,出现: 1、休克在病程2-5日,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躁不安、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10小时内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皮肤大片瘀斑、鼻出血、呕血、便血、咯血、血尿,甚至颅内出血。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多发群体 此病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无特效疗法,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恢复期时不宜过早活动,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食物应富于营养并容易消化。高热病人可酌情静脉输液,每日1000~1500ml,但需注意防止输液反应,有输液反应时,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200mg或10mg静脉滴注,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登革出血热有休克、出血等严重症状,需积极处理。休克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首次液体300~500ml,应快速静脉输入,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参见20节“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病人应输新鲜血液。上消化道出血者,可服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甲氰咪胍等,严重者可用冰盐水或去甲肾上腺素稀释后灌胃。对子宫出血者,可用宫缩剂。有脑水肿者用20%革露醇250ml和10mg静脉滴注,抽搐者可用安定缓慢静脉注射。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价值,意见尚不一致。 登革热说到登革热这种疾病的危害性可能大家还不太知道吧,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多了解这种疾病的预防知识,那么对于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常识有哪些呢?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希望大家对这种疾病有所了解和帮助。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病原体为登革热病毒 可分为 1、2、3、4 型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 登革热的传染途径 当人被带病毒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之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如果病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大约六至七日被蚊叮,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此病并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典型登革热的病征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3、4日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个人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护 现时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切勿向运作中的电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喷射杀虫剂,以免发生爆炸。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所有渠道要保持畅通。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到东南亚旅游后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应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 以上所介绍的登革热的防治常识,想必我们大家对这种疾病也有所帮助吧,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时候一定要防止蚊子叮咬,出门要穿长袖衣服,多吃一些增加免疫力的食物,如果感觉有异常请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与治疗,避免受到这种疾病的危害。 广州登革热疫情扩大,截止9月26日,病例数已达7747例。今年登革热感染病例中,20-59岁的青壮年占据了绝大多数。 特征 登革热是一种严重流感样疾病,影响婴儿、幼儿和成人,但极少引起死亡。 如果高热(40℃)伴随以下症状中的两种,则须考虑登革热:严重头痛、眼球后疼痛、肌肉和关节痛、恶心、呕吐、腺体肿胀以及出疹。症状通常在被感染蚊子叮咬之后经4-10天潜伏期后出现,持续2-7天。 重症登革热(也称为登革出血热)是一种有可能因血浆渗漏、积液、呼吸窘迫、严重出血或器官损伤导致死亡的并发症。最初症状出现3-7天后会在体温(38℃)下降的同时出现一些预警迹象,包括:严重腹痛、持续呕吐、呼吸急促、牙龈出血、全身乏力、烦躁不安、呕吐物带血。随后24-48小时为治疗关键阶段,患者可能死亡,需要进行适当医护处理以避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当今,重症登革热影响到大多数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已成为上述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一个主要病因。 诊断 登革热比较难诊断,因为其症状很容易与其他疾病(如疟疾、伤寒和细螺旋体病)混淆。医生可能要询问你的医疗和旅行史。如果出过国的话,一定要详细描述你去过的国家和日期,以及是否接触过蚊子。一些实验室检测可以检测登革热病毒,但测试需要的时间较长,往往无法及时指导治疗。 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治疗方法。医生可能会建议大量摄入液体以避免因呕吐和高热导致脱水。对乙酰氨基酚可以缓解疼痛和退热。注意要避免使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退热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和萘普生)。 重症登革热医护的核心在于保持患者的体液量,可能需要住院、静脉注射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血压监测、输血补充血液损失,有经验并且了解该病情况和进程的医生和护士可以把死亡率从20%多降低到不足1%。 免疫 目前没有预防登革热的疫苗。几种候选疫苗正处于不同试验阶段。其中法国疫苗公司赛诺菲-巴斯德于2011年宣布研发出一种前景很好的四价登革热疫苗,该疫苗正在澳大利亚进行第三期临床试验。这意味着,在小规模试验中,这一疫苗已经显示出诱导免疫反应的能力,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较大的人群中确认效果,证明它能够保护人们抵御疾病。赛诺菲-巴斯德的目标是最早于2015年推出登革热疫苗。 预防和控制 目前,控制或预防登革热病毒传播的唯一方法是与其蚊媒作斗争,包括: 1、通过环境治理防止蚊子获得产卵地; 2、妥善处理固体废物,防止人为制造蚊虫栖息地; 3、为家庭储水容器盖上盖子,并每周清空和清洁; 4、对室外储水容器施用适当杀虫剂; 5、使用个人家庭防护,如纱窗、长袖衣服、经杀虫剂处理的材料、蚊香和喷雾式杀虫剂; 6、在疾病流行期间,实施紧急病媒控制措施,包括广泛使用杀虫剂。 如果你在一个有登革热的地区居住或旅行,避免登革热的最好办法是避免被携带疾病的蚊子叮咬。 广州市疾控中心对7个公园进行蚊媒监测,其中有4个公园不合格。所以大人和孩子去公园前一定要先做好防蚊措施! 传播 登革热由四种不同、但却紧密相关的病毒引起(DEN-1、DEN-2、DEN-3和DEN-4)。感染一种病毒并恢复后,对该病毒具有终生免疫,但对此后感染的其他三种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暂的交叉免疫。随后感染其它种类病毒会增加罹患重症登革热的危险。 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病媒。病毒通过已感染雌蚊的叮咬传染给人类。蚊子通常在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时获得病毒。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被感染人员是病毒主要携带者和增殖者,是未受感染蚊子的病毒源。感染登革热病毒的患者在出现最初症状后,也能通过伊蚊传播感染。 埃及伊蚊生活在城市栖息地,主要在有水的人造容器(如废弃轮胎、铁罐或油桶等)中繁殖。与其它蚊子不同,埃及伊蚊在白天进食,其叮咬高峰是在早上或黄昏前。雌性伊蚊每次进食会叮咬多人。 亚洲登革热的次要病媒白纹伊蚊已经传播到北美和欧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废旧轮胎(伊蚊的繁殖场所)贸易和货物(如幸运竹)流动造成的。白纹伊蚊适应性极强,在欧洲较冷的温带地区也可生存。其传播是因为能够适应低于冰点的温度、冬眠和在微生境中找到隐蔽处。 登革热全球负担 登革热发病率最近几十年在全球大幅度上升。占世界人口40%以上的约25亿人面临罹患登革热危险。世卫组织现在估计,每年世界上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2013年,仅美洲就报告了235万登革热病例,其中37687属于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症状可以治愈吗

登革热的临床病症为突起高热、非常疲倦、皮疹、全身高低肌肉骨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大及白细胞缩小等。轻型的登革热不医治也会自愈,由于它为一种自限性疾病,个别重型的登革热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因此死亡。

登革热的症状

三、登革热的症状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 登革热的症状1)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但其肌痛、腰痛、发热、但骨、关节痛不明显,而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症状严重。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登革热的症状2)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症状;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会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登革热的症状实验诊断】 血清学试验的病毒学分离,是确诊本病的最可靠手段,也能为流行病学分析、指导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血清学试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例初诊时,在发病3日内者应尽快用无菌手段和器材采取到静脉血2~3ml,分离血清后密封编号,低温保存,待3~4周(恢复期)取血清后,冷冻下连同送检单一起上送,作双相血清学试验。 (2)常用血清学试验结果判断: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双相血清滴度,呈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长者,可判为阳性;单项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1/32、血凝抑制试验滴度≥1/1280、中和试验的中和指数≥50可判为阳性。 (3)病毒分离:目前采用白纹伊蚊细胞纯系c6/36株或1~3日龄乳鼠分离的方法。乳鼠接种最好在病人床前进行,可提高病毒分离阳性率。上送血清或全血标本必须冷藏,有条件时,用液氮罐保存更好。 【登革热的症状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或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发病于本病流行季节,发病前3~15天曾有被伊虫叮咬史。特别是当某地于短期间内出现大量发高热的病例时,更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 2、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伴全身疼痛、明显乏力、恶心、呕吐,出皮疹,皮下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3、实验室检查若患者只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而无实验室病原特异性检查的依据,则只可作为疑似病例。若患者在符合“疑似病例”的基础上,再有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则可作为临床诊断病例。若患者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再加上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更高增长,或在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则可明确诊断,成为确诊病例。 以上皆为针对登革热的症状这个话题所做的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希望详情咨询专业医生。 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一、登革热的症状 【登革热的症状临床表现】 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型。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潜伏期通常为5~8天。 二、登革热的症状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登革热的症状(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 fever)。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登革热的症状(2)出血: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登革热的症状(3)皮疹: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登革热的症状(4)其他: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 登革热的症状2、轻型登革热 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但浅表淋巴结亦常肿大,病程常短于5天。流行期间轻型病例较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 登革热的症状3、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登革热的症状是什么?

大部分患者是隐性感染,少部分病人出现较轻型的登革热表现,如发烧、肌肉痛,登革热是自限性疾病,一般持续十天左右患者则会自我愈合。中型、重型登革热患者,会出现典型登革热的症状,如持续高烧,发热呈马鞍热或双峰热。通常发热会伴有明显的肌肉关节痛。少数病人会出血,如牙龈出血,女性月经量增加。

登革热会流鼻涕吗?

这种情况应是上感的情况引起的,是应注意积极的进行对症的治疗才行的,这种情况建议注意适当的用点消炎药和用点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对症的治疗看看的,可用点清开灵。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登革热是没有流鼻涕的症状的,这是登革热区别与感冒的地方。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上的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登革热是什么引起的?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导致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重症登革热,起病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2-5天以后,病情突然加剧,多器官大量出血和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大。

登革热的热型是什么?

登革热由蚊子传播感染,属于一类严重的类流感疾病。它的发病季节与雨季有关。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出血,肝损害等。皮疹在发病后的2到5天出现,开始见于掌心,脚底。或者是先发生在躯干以及腹部,逐渐到颈和四肢,部分病人面部出疹,稍有瘙痒,压之褪色。皮疹持续3到4天后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发热一般持续5到7天,然后体温骤降到正常,部分的病人,病程在第3到5天,体温降到正常,一天后再次升高,临床上称为双峰热。大约25%到50%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一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蚊虫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大多数人群是普遍易感的。登革热的临床上的表现一般为突然的发病,发热起病,会伴有全身肌肉及关节的酸痛,会有疲乏、纳差等表现。有的患者会出现皮疹及淋巴结的肿大,血常规检查会出现白细胞的减少。对于登革热的治疗,一般来说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大多数采取对症治疗为主。登革热的预后还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以后都是可以治愈的。当然有的患者会出现相关的并发症,还是需要警惕的。

轻型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防登革热,最主要的措施是杀灭蚊虫,清除蚊虫孳生地,同时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刺 登革热是急性起病,很突然的,得了之后会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若是得了登革热,最明显的就是高烧不退,我建议你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马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