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手臂外侧的经络包括大肠经、三焦经和小肠经。如果手臂外侧感到疼痛,可能是由于长时间使用电脑或保持一个姿势导致的,可以尝试活血化瘀、止痛的药物,如布洛芬或三七药片。 2. 对于身体经络疏通的有效性,我们可以说,身体有12条最重要的经脉,这些经脉相通,连接了人体内实心有机构的脏器之正气,是人体内气血液循环的通道,可以传递人体组织和器官所需的营养。 3. 湿疹是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其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 4. 伤寒主要是按六经辨证,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阳经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经中,太阴主表,厥阴主里,少阴半表半里。 5. 全头痛属于足阳明胃经循行的部位,可以通过对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总之,这些信息提供了关于人体经络、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基本知识。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阳明经是分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手阳明大肠经是只走行于胳膊的,不在腿上.所以你问的就是足阳明胃经的走形路线.足阳明胃经就是在大腿的前面进行走行的.髌骨(就是膝盖上的那个骨头)你知道吧?就是在髌骨的外侧缘那条线上的.咱们常说的足三里就是在这个经脉上的.他就是在髌骨的外侧缘下三寸.三寸就是:将你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衡量作为3寸.你爱好针灸的话,可以买本针灸课本看看. 投诉 经络学说中,将人体经络系统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脉又由十二经脉,十二经脉附属部分及奇经八脉组成.络脉由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组成.其中,十二筋脉由手,足三阴三阳构成.按经脉的流注次序依次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在人体的走形位置依照手三阴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为: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心中交接.按照上肢掌侧面为阴,背侧为阳,下肢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的规律,手三阴经在上肢掌侧,按照大拇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描述,依次为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手三阳在上肢的背侧,依次为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足三阳在外侧依次为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你所说的应该是足阳明胃经,因为足阳明胃经才循行于下肢,他在人体的循行位置为,起于鼻翼两侧,向上到头顶.向下,在胃下口部位的支脉,沿着腹部到达腹股沟,在沿着大腿前外侧下行(小腿部位即胫骨外侧),一直到达足大拇指内侧端的隐白穴终止.
温病伤寒鉴别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的是广义伤寒. 《难经·5108难》:“伤寒有5,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伤寒有5”之伤寒为广义伤寒,5种之中的伤寒为狭义伤寒. 有关伤寒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继后,《难经》明确指出,伤寒的涵义有广有狭,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以及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中风)、温病、热病、湿温等疾病,即以伤寒名称兼赅风、湿、热等病邪所致的多种外感疾病.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6经证治为纲要,撰写了《伤寒论》一书,使中医学理法方药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无论对外感热病和其他系统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伤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内因.广义伤寒各种疾病的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6淫之邪;狭义伤寒由冬令感受风寒所致.伤寒发病的内因为正气虚亏,如果素体虚弱,或劳倦饥饿,起居失常,寒温不适,房事不节,均可导致正气虚亏,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辨证纲领 伤寒以6经为辨证纲领.6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是人体手足102经脉的统称.经脉内属于相关脏腑,外络肢节,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6经辨证就是以经络脏腑生理和阴阳属性为基础,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病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6个不同的类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合称为3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为3阴病),用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趋向及其相互间的转化,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伤寒6经病的基本症状为:①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恶风寒,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见太阳病).②阳明病.为邪热内盛,肠胃燥热.主证为高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若热邪熏灼胃经,兼见烦渴引饮,脉象洪大,为阳明经证;若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兼见日晡潮热,谵语,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脉沉实或滑数,舌苔黄厚,为阳明腑证(见阳明病).③少阳病.病变表现在半表半里之间.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见少阳病).④太阴病.多系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所致,主证为腹满,呕吐,食不下,腹泻,腹痛喜揉按,口不渴,脉缓弱(见太阴病).⑤少阴病.多因心肾虚衰,寒邪或热邪侵犯足少阴肾经或手少阴心经,为伤寒病危重阶段.少阴病主证为无热畏寒,脉微细,但欲寐.若见脉沉微细,畏寒面白,4肢厥冷,呕吐,下利清谷,即为少阴虚寒证;若兼见心烦不寐,口燥,咽干咽痛,脉沉细数,舌尖红赤,为少阴虚热证(见少阴病).⑥厥阴病.伤寒病正邪相争的最后阶段,病证较为复杂严重,不是热极便是寒极,故以厥热往复为主要表现.厥,指4肢寒冷,甚而至于肘膝,一般地说,阳复则厥退而发热,病可逐渐向愈,邪盛则4肢厥冷,易于出现亡阳危候(见厥阴病). 伤寒6经为病,不是静止不动的,某一经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另一经,因此6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6经病的传变是由感邪的轻重,正气的强弱,治疗当否,或有无宿疾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脉证的变化是判断6经病证是否传变的主要依据.临床上,伤寒的传变并不固定于6经次序. 治疗 治疗伤寒应掌握辨证论治原则.伤寒6经病总的治则为祛除外邪,扶助正气.3阳病多属表证、热证、实证,以祛邪为主,3阴病多属里虚寒证,治法应以扶正为主.但伤寒病的诊治较为复杂,倘若误治,可致变证迭现.如太阳病虽有表邪,但不能发汗太过,否则津液耗伤,甚则汗多亡阳;太阳病表邪未解,不可误行攻下,否则可成痞证或结胸;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阳明病肠胃燥热,故禁发汗及利小便,以免重伤津液;阳明邪热在经,尚未与燥屎相合,不可过早攻下;少阴病阴阳皆虚,不可误汗、误下等等. 太阳伤寒证脉证提纲: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证证治: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现代医学】 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造成之伤寒病,常称“伤寒热”(typhoidfever),其症状包括高烧,可达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rosespot)等.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染力很高. 在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因伤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战伤而死亡的10倍.伤寒可引起高热和肠道出血,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到了1898年,尽管这种疾病在当时仍然无法治愈,赖特却研制出了伤寒疫苗.在次年爆发的布尔战争期间,士兵死于伤寒者仍然要5倍于因战伤而死亡者.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种疫苗得到了采用.数百万的士兵因战壕内恶劣的条件而死亡,但死于伤寒的只有100人. 1907年,厨师玛莉·马龙造成伤寒玛莉事件,可说是医学史上有名的案例. 伤寒的症状包括高热、皮疹、寒战和出汗. 一个赖特未能预料到的问题是“伤寒玛丽”.玛丽这位妇女是位厨师,她所到之外都引发了伤寒的蔓延,尽管她本人并未患病,但却把所携带的病菌传染给了吃她食物的人.当最终被证实为传播病菌的人后,她被扣留并终生隔离. 伤寒常见的传染源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伤寒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过的食物.今天,伤寒可用抗生素治愈.现代医学采取的抗生素有安比西林(ampicillin)、氯霉素(chlamphenicol)、磺胺剂(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fluoquinolone类如ciprofloxacin. 伤寒病临床病程一般具有规律性,可分为4期:? 1?发热初期? 又称为侵袭期,病情的第一星期;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逐渐以驰张热型上升,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喉疼痛、咳嗽等症状.部分病人有腹泻,下腹部不适,肠鸣增多.? 2?高热期? 是伤寒症象的高潮,相当第2至第3病周.其主要症状--高热,常持续高热达40℃,以及腹胀,肝脾肿大,少数以腹泻为主,一般可持续约半个月.皮疹,约有半数患者在第5~14病日于躯干上部出现少数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肿大,随病情加重,部分病人出现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躁动、谵妄、撕被褥、出走、跳楼等精神错乱表现.重症者可出现昏迷.? 3?缓解期? 病程第3~4星期;机体对伤寒杆菌的防御能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腹胀好转,但仍可发生各种并发症. ? 4?恢复期? 病程第5星期;如无并发症,体温可逐渐正常,各种症状渐渐消失,如食欲好转,体力、贫血等逐渐正常,进入恢复期;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伤寒病人高热时间可持续2星期之久,体温高达40~41℃.体温上升1℃,热能消耗要增加13%,重症病人的基础代谢比平时要增加40%~50%,所以伤寒病人发热期处于高代谢状态,体重迅速下降,重症病人体重可减轻(0?25~0?375千克)/天.高热带还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引起水电平衡失调.? 但在此期中也有病人可能复发或发生并发症.多因饮食不当,饱餐或食用多纤维,难消化、易胀气食物所致;亦可因滥用泻药或高压罐肠等而导致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肺热咳嗽按摩哪里?
肺热咳嗽可以按摩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同时揉压肺俞、风池、风门、曲池等穴位,可以起到清肺泻火的作用。平时多喝温开水,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饮食宜清淡,不宜吃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吃点冰糖炖雪梨或炖川贝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皮癣治疗案例
对于皮癣治疗案例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你提到皮癣治疗案例的问题,为你解答如下:你好。1.用手掌或毛刷沿牛皮癣患者足部阳明胃经,由上而下沿经络推擦10遍,并在足三里穴按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这是牛皮癣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2.用手指从牛皮癣患者腕至指端,沿手大肠经,手三焦经,手小肠经作按揉摩擦5-10遍。用毛刷垂直地刷牛皮癣患者腕外侧5遍。 3.在牛皮癣患者足阳明胃经的足部作由下而上轻快的擦法,并揉银屑病患者太溪、三阴交、殷门诸穴各一分钟,按揉肾俞、命门一分钟,均以酸胀为度,擦涌泉至热为佳。这也是牛皮癣的辅助治疗方法。
中医温病伤寒病
(一)一般治疗1隔离与休息严格卧床休息,排泄物应彻底消毒.2护理与饮食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情况及大便性状的变化.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应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的营养丰富饮食.发热期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进水分,必要时静脉输液以维持足够的热量与水电解质平衡.饮食恢复必须循序渐进,切忌过急.3对症处理高热时酌用冰敷,酒精拭浴.烦躁不安者可用安定等镇静剂.便秘时以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开塞露入肛.腹胀时给予少糖低脂肪饮食,必要时可用松节油涂腹部及肛管排气.毒血症严重的病人,在足量,有效的抗菌治疗同时,可加用肾上腺皮激素减轻毒血症状.静脉滴注,2~4mg,每日1次,疗程1~3日.腹胀显著者慎用,以免诱发肠穿孔或肠出血. (2)病原治疗1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等,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氧氟沙星的用法为成人每日剂量600mg,分3次口服,或环丙沙星,成人每次0.25,每日3~4次,亦可使用诺氟沙星,成人每次口服400mg,每日3~4次;体温正常后均继续服用2周.2氯霉素用法为成人每天1.5~2g,分3~4次口服,退热后减半,再用10~14日,总疗程为2~3周.必要时最初可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法,病情改善后改为口服.亦可用间歇疗法,以降低复发率,初剂量同上,体温正常后停药5~7日,然后再用全量或半量5~7日.3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与头孢他啶等第3代头孢菌素,每日剂量2~4g,分2~3次静脉注射,疗程1~2周.4复方磺胺甲噁唑成人每次3片,每日2次,退热后改为每次2片,续用7~10日.5阿莫西林成人每日2~4g,分次口服,疗程2~3周. (3)并发症治疗1肠出血严格卧床休息,暂禁饮食或只给少量流质.适当输液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使用一般止血剂.病人烦躁不安时,可适当使用安定药物.大量出血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处理.2肠穿孔禁食,经鼻胃管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热量供应.加强抗菌药物治疗,控制腹膜炎.,视具体情况及时手术治疗.3中毒性肌炎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出现心力衰竭时,可在严密观察下应用小剂量洋地黄制剂. (4)慢性带菌者的治疗应用氨苄西林与丙磺舒联合治疗,氨苄西林每日3~6g,分次口服,丙磺舒每日1~1.5g,连用4~6周.可用复方磺胺甲噁唑,每日2次,每次2片,疗程1~3个月.亦可用氟哌酸等喹诺酮类治疗. 广义伤寒各种疾病的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狭义伤寒由冬令感受风寒所致.伤寒发病的内因为正气虚亏,如果素体虚弱,或劳倦饥饿 ,起居失常 ,寒温不适 ,房事不节 ,均可导致正气虚亏,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是人体手足十二经脉的统称.经脉内属于相关脏腑,外络肢节,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六经辨证就是以经络脏腑生理和阴阳属性为基础,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病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6个不同的类型(太阳病,阳明病 ,少阳病 ,合称为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为三阴病),用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趋向及其相互间的转化,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治疗伤寒应掌握辨证论治原则.伤寒六经病总的治则为祛除外邪,扶助正气.三阳病多属表证,热证,实证,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属里虚寒证,治法应以扶正为主.但伤寒病的诊治较为复杂,倘若误治,可致变证迭现.如太阳病虽有表邪,但不能发汗太过,否则津液耗伤,甚则汗多亡阳;太阳病表邪未解,不可误行攻下,否则可成痞证或结胸;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阳明病肠胃燥热,故禁发汗及利小便,以免重伤津液;阳明邪热在经,尚未与燥屎相合,不可过早攻下;少阴病阴阳皆虚,不可误汗,误下等等.
十二子午流注
一天中的24小时分布,从半夜子时(23时)算起,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经脉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中医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十二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子午流注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 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最旺。 巳时 (9点至11点),脾经最旺。 午时 (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 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 酉时 (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戌时 (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
前臂外侧是哪?
手臂外侧的经络有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如果手臂外侧的经络感觉到疼痛,应该是由于长时间使用电脑导致的,也有应该是长时间保持1个姿势引发的,可以吃一些活血化瘀,止痛的药物,比如布洛芬,三七药片。也可以对局部进行按摩,针灸,按摩力度不宜过大,针灸时间10-15分钟即可。如果没有什么状况,也可以对手臂外侧的经络进行按摩,有助于身体健康。
身体经络疏通真的有效果吗?
我们的身体有最重要的12条经络。关键有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肺经、大肠经、胃经、皮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以及三焦经等,这12条经脉都是相通的,连接了人体内实心有机构的脏器之正气,是人体内气血液循环的通道,可以传递人体组织和器官所需的营养,进因此滋养分泌,使关节光滑,维持身体健康。提议去正规医院门诊找中医医生选择调养。
湿疹伤寒症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急性期具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有些病人直接表现为慢性湿疹。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伤寒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广义伤寒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狭义伤寒是广义伤寒之一的伤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这里所说的伤寒并非现代医学所指的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 伤寒主要是按六经辨证,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阳经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经中,太阴主表,厥阴主里,少阴半表半里。三阳经的传变多由太阳开始,或传入少阳,或传入阳明。在正虚邪盛机体的抵抗力不足时,也可以传入三阴。三阴病多由太阴开始,然后传入少阴、厥阴。
全头痛属于什么经络
前额处为足阳明胃经循行的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从鼻根处沿鼻子向下走行,到达上齿中,然后环绕着上唇,再环绕着下唇到达承浆穴,此穴沿着下颌部到达咬肌中,然后继续沿着耳前向上进入发际,沿前额处循行。因此前额部主要是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分布区域,其经络中的穴位也可用于治疗前额部的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