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
白丁最初是指那些未取得功名的平民,即普通民众或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例如,《隋书·李敏传》中提到:“何官?对曰:‘一白丁耳。’”这里的“白丁”指的是一个普通人。
在文学作品中,“白丁”也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也就是文盲。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通过对比表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有文化交流,而文盲则被排除在外。
另外历史上“白丁”也曾指代临时征集的无军籍的壮丁,也称为白徒。
而在现代语境中,“白丁”有时也被用来比喻那些原本不想生孩子但最终决定生育的家庭,意指“白白丁克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