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痢疾

小儿心肌炎

小儿痢疾的治疗措施包括清热化湿法、寒温并用法、中西医结合法和外治法。其中,清热化湿法使用芍药汤加减治疗急性菌痢,效果优于对照组;寒温并用法使用加味椒艾丸治疗小儿菌痢,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法使用止痢汤加甲氧苄氨嘧啶治疗菌痢,取得良效;外治法包括贴敷法和灌肠法。其中,贴脐止泻饼使用羌活、白胡椒等药物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大黄灌肠液使用生大黄煎汁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菌痢,有效率达96.8%。

小儿痢疾

治疗措施 1.清热化湿法:郑耀坪认为急性菌痢大多为湿热痢。用芍药汤加减治疗急性菌痢60例,结果在体温恢复、主要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恢复、大便培养转阴、末梢血象好转和毒副作用等指标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复方新诺明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 ,口服)。本方由白芍、黄芩、黄连、黄柏、槟榔、马齿苋、广木香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有清肠化湿、调和气血、通腑导滞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黄柏、马齿苋等均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白芍有抑制痢疾杆菌、解痉止痛的作用;木香、槟榔增强肠蠕动,缓解胃肠胀气;槟榔还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促进炎性渗出物排出等作用。[1]陈中洲用苦参薤白汤(苦参、薤白、山楂、当归、木香、甘草、白芍等)治疗痢疾78例,总有效率达95%。本方重用苦参,苦参清除肠中湿热。现代研究表明,苦参中含的苦参碱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薤白头辛通滑利,有温中通阳之功,能化秽浊之气;木香、当归行血调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之,共奏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之功。 2.寒温并用法:刘百祥等用加味椒艾丸治疗小儿菌痢101例,疗效满意。方为乌梅、艾叶、川椒、赤石脂、干姜、槟榔、黄芩、黄连等组成,全方寒温并调,具燥湿运脾,导滞清痢之功。现代医学研究,川椒、艾叶、干姜为胃动力药,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乌梅改变胃肠道酸碱度,不利细菌繁殖生长;黄连、黄芩对痢疾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大量吸收病理产物,使之排于体外,减轻全身中毒症状。[3]马洪源采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具有调和肠胃之功的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取得良效。 3.中西医结合法:梁贯洲用止痢汤加甲氧苄氨嘧啶治疗菌痢472例。止痢汤(由干石榴皮、白头翁、黄柏各30g加水300ml,煎至100ml),每次30ml,1天3次口服;TMP每次0.2g,1天2次口服,2天为1疗程,未愈可再服1疗程。儿童酌减。止痢汤中石榴皮内含鞣酸,有固涩作用,体外试验时对痢疾杆菌有抑菌、杀菌作用,敏感率83.7%;白头翁含有白头翁素,有镇惊、镇痛、抗痉挛作用,对肠黏膜有收敛作用;黄柏清热解毒燥湿,二药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外治法:⑴贴敷法袁兴石用“贴脐止泻饼”治疗本病106例,取得较好疗效。方药配制:羌活、白胡椒、肉桂、丁香、青皮、肉果、木香各2g研成细末,以去核大枣4枚,生姜、小葱各10g,捣烂如泥,与药末搅拌均匀,再参入适量炼蜜,作成钱币大小的药饼。使用方法:药饼贴于脐上,以绷带围腰一周固定脐上,每6~8小时换药饼1个。此方具有散寒温中,止痛止泻功能。⑵灌肠法张中芳用大黄灌肠液治疗小儿急性菌痢62例,有效率达96.8%。此方配制:生大黄30g,加水500ml,武火急煎15分钟后,去渣成200~300ml药液,冷却备用。每次30~50ml肛门灌注,尽可能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利药液吸收。生大黄具有攻下积滞,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大黄中的有效成分对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运用生大黄煎汁灌肠可使有效成分不经胃和小肠的破坏直接进入病变的结肠和直肠而发挥作用。 有效方药研究 1.马齿苋糖块:刘淑清用新鲜 西药治疗小儿痢疾 西药治疗小儿痢疾 马齿苋糖块(将新鲜马齿苋捣汁,煎沸加蔗糖制成糖块。每块重3g,其中含生药马齿苋10g,蔗糖2.5g,水2ml)。2.5-4.5岁每次2-3块,4.5-6.5岁每次3-块,每日2-3次,连服7天。与对照组用痢特灵片5~-0mg/(kg·d),每日3-4次,连服7天相比较,在症状消失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马齿苋具有散热、消肿、利肠、解毒通淋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马齿苋具有抗菌作用,对志贺氏、福氏痢疾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清肠合剂卞:同琦用清肠合剂直肠滴人治疗小儿菌痢32例,疗效明显。清肠合剂由葛根、黄柏、黄连、生大黄、虎杖、木香组成。用上药煎煮成100ml装瓶待用。使用时将1次性静脉输液用塑胶管一头插入中药瓶中,另一头剪平,涂少量石蜡油,轻轻插入患儿肛门直肠约10cm,开启输液调节器,使管液滴速在50~60滴左右/分钟,给药剂量5—8ml/kg·次,每日2次。此方具有清热解毒、荡积导滞、通腑清热、活血祛瘀之功,且用直肠滴人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有利于炎症吸收。 3.仙鹤叶:金银芝用仙鹤叶内外合用治疗小儿菌痢15例,疗效满意。方法:先取新鲜仙鹤叶根和茎30-50g,用量可根据病情轻重及小儿体重而定。洗净后,加水250ml,浸泡20分钟,用文火煎成约80ml左右,煎汁过滤,加入适量红糖,分次频服。后取仙鹤叶饮片10g,烘干研粉,用水调和至糊状备用。于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将药糊适量涂抹于肛周。仙鹤叶近代研究表明,当药液达到一定浓度时可对肠道平滑肌产生抑制作用,而且有效成分具有消炎、抗菌等作用。 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 1.抑菌作用许多治疗痢疾单味中药都有抑菌作用,如地锦草、杨树花、前胡、白木耳、苦参、铁苋菜、茶叶、石榴皮等,临床治愈率在74%-96%。许多实验证明:金银花、大青叶、黄连、黄芩、穿心莲、秦艽、苦参、山楂、石榴皮、铁苋菜、地锦草、风尾草、辣蓼、白头翁等具有明显的抗痢疾杆菌作用。 2.调节免疫秦增祥报道,葛根芩连汤除有解热、抗菌、抗病毒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解痉、抑制胃肠运动、增加实验性动物体重、提高机体耐缺氧、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可治疗小儿急慢性菌痢。 小儿痢疾多发于夏秋季,为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或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证分虚实,辨分湿热孰重。实证,治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收涩固脱等法。热重于湿,宜清肠解毒,用白头翁汤,湿重于热,宜清肠化湿,用芍药汤。

小儿痢疾多久能好

依据你的描述状况,痢疾有细菌性的阿米巴肠病等,普遍是因为细菌引发的菌痢,积极抗传染医治就能够康复。 提议能够在医治后3天复查大便状况,了解治疗其实效果,通常一周左右能够恢复,平常饮食要注重油腻饮食,暂时不吃大鱼大肉,祝愿身体健康。

湿热痢疫毒痢鉴别要点

像这种病的话,小孩子是比较容易有感染的,这种病毒也是容易比较传染的,所以平时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注意防范不要发生有传染的现象,避免发生传染,所以平时的时候也可以稍微亲子接触或者是同吃同住,这样很有可能会导致橄榄油,毕竟小孩子提质就比较弱一点同时小孩子抵抗力也比较弱,所以还是要注意一点比较好 本病是由于染有疫毒的不洁之物,从口入腹,蕴伏肠胃,为其主要发生原因。着凉、疲劳、饥饿,以及其他疾病后体弱未复,则为发生本病的诱因。夏秋之季,湿热内盛,脾胃受困。小儿脾胃脆弱,秽邪疫毒最易入侵,毒聚肠中,其正气尚盛者与邪相争,则湿从热化,热盛化火,内窜营分,进迫厥阴、少阴,则可出现壮热、神昏、抽风的邪实内闭;若正不敌邪或在闭厥的同时,又可伴见正气不支的虚脱证。 疫毒痢又称疫痢、时疫痢,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常发于夏秋季节,以2~7岁儿童为多见。临床以发病急骤,壮热、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相当于西医的中毒性菌痢。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便次频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痢疾的传染途径是粪便,手,口,即痢疾病人排出的大便中存在着大量的痢疾杆菌,可以通过污染水源引起大流行,也可以通过苍蝇,蟑螂等污染食物,还可以通过病人用过的餐具,玩具,工具等传染给健康人.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只要痢疾杆菌进入人体消化道,就有可能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数小时-7天左右的潜伏期引起痢疾.

小儿痢疾怎么办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感染以后造成的,是急性的感染性的消化道疾病。腹泻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出现。它的最重要的临床出现就是,恶心、呕吐、甚至发热。大便的性状,除了有大便次数添加,并且大便当中会有脓和血,伴随有腹痛,大部分孩子伴随发热。

鸭子白痢

这种情况,主要就是感染了痢疾杆菌这类问题导致的,其实跟不洁饮食是有直接关系的。首先要做的还是要上医院检查一下,首先要验便和血常规才可以确诊。另外,痢疾是传染病,建议到医院的感染科治疗为好。中药的话,常用白头翁汤这类药治疗。

治慢性胰腺炎的药

您好!中药治疗:在呕吐基本控制的情况下.通过胃管注人中药,注入后夹管2小时.常用如复方清胰汤加减:银花、连翘、黄连、黄芩、厚朴、枳壳、木香、红黄连花、生大黄(后下)。也可单用生大黄15g胃管内灌注。每天2次。 胰腺炎治疗的一般的药物并不能治愈。起到的只是暂时缓解的作用,中药治疗,能利用对药物的吸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像苗岭胰腺汤。

小儿痢疾的治疗方法

小儿痢疾的病症能够用马齿苋熬水喝的方式来选择医治,凤尾草加白糖熬煮以后喝下去也是能有不错的止泻功能。同样最佳还是要搭配上抗生素等药品一起医治,这样大概会让治疗的后果更好一些。

治疗小儿痢疾的偏方?

小儿痢疾的症状可以使用马齿苋熬水喝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凤尾草加白糖熬煮之后喝下去也是能有不错的止泻功效。当然最好还是要搭配上抗生素等药物一起治疗,这样可能会让治疗的效果更好一些。如果是脱水的情况比较严重,还应该要用输液的方法给身体补充液体才行。

鸟为什么拉白痢疾

痢疾关键是传染了痢疾杆菌因此引发,第一觉得效果于结肠或回肠的末端,引发化脓性炎症,痢疾杆菌腐蚀后发生内,外毒素,是肠粘膜受损,病变部位多有脓肿或溃疡,病变部分有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在病发早期,痢疾杆菌排泄的热原和炎症刺激肠壁神经末梢,因此引起肠管痉挛肠蠕动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