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题目描述的小儿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立即补充维生素K:有出血现象时应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 2mg,可迅速改善出血症状。 2. 禁食:胃肠道出血者应暂禁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3. 纠正贫血:止血后应根据适当情况纠正贫血,重者可输新鲜全血。 4. 颅内出血的处理:如有颅内出血,首先要加强护理,保持安静,维持通气,抬高头肩部,推迟喂奶,控制补液;同时要及时止血,纠正贫血。严重者可手术清除血肿。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小儿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一种需要紧急治疗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颅内出血、出血倾向和贫血,需要立即补充维生素K、禁食、纠正贫血以及对症处理和手术清除血肿等措施。
维生素K1缺乏症
维生素K缺乏症多见于新生儿晚期,以颅内出血为主,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穿刺部位出血不止,注射维生素K后约20分钟左右止血.患儿往往是纯母乳喂养,且有长期腹泻或使用抗菌素病史。
维生素k1口服片
一般是出生时打一针的,也会根据情况而定,也可以预防性的打一次,不要紧的,但是如果有出血的,就要打,有些是迟发性的维生素K1缺乏症,建议你还是打一下,跟好,如果是迟发性的维生素K1缺乏症就可能会引起头部出血,很危险的,用了也不要紧 维生素k1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出血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缺乏。可缓解支气管痉挛。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状?
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主要表现是出血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合并颅内出血,及肺出血而导致婴儿死亡颅内出血,对婴儿生命威胁最大。尤其是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高发于3个月以内单纯母乳喂养,而母亲不吃蔬菜的小儿起病急骤病情严重首发症状,常常是颅内出血容易误诊延误诊治和严重颅内出血常造成死亡或遗留后遗症。
婴幼儿颅内出血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引起的颅内出血。预后多数不好。
维生素K1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大剂量摄取维生素E可能引发维生素K1的缺乏。所以孕期不宜用维E,也要保证身体健康少生病。 宝宝出生后常规肌注维生素K1,一般不会缺乏。作为哺乳期的母亲,应多吃菠菜、西红柿、鱼类等维生素K1含量丰富的食物。单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需要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或磺胺药时,应该适量注射维生素K1。 维生素K1是脂溶性维生素,幼婴主要从乳类摄入,但维生素K1在母乳中仅15ng/dl,牛乳中含60ng/dl,所以单纯母乳喂养的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迅速时期可因维生素K1缺乏导致凝血机制障碍,主要表现是出血不止,有较多表现颅内出血。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1缺乏症很简单,只要出生后注射一针维生素K1即可。
新生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
你好,根据你的叙述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除皮肤出血外,严重的症状颅内出血。据统计,90%以上的患儿会留下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此症使用维生素K后大多数在半小时内出血症状就会控制,目前体温可能是颅内出血的吸收热。如果没有其它感染症状要考虑疾病恢复期。希望我的回复对你有帮助。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除皮肤出血外,严重的症状颅内出血。据统计,90%以上的患儿会留下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此症使用维生素K后大多数在半小时内出血症状就会控制,目前体温可能是颅内出血的吸收热。如果没有其它感染症状要考虑疾病恢复期。
颅内出血咨询
与接种乙肝、卡介苗等疫苗无关。 此症多见于新生儿晚期,母乳喂养儿或服用抗菌素、有腹泻等患儿。注射维生素K后能很快止血,颅内出血的后遗症很大。
小儿维生素K缺乏症
你好; 1、孕母维生素K通过胎盘量较少,胎儿肝内储存量低; 2、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无细菌,维生素K的合成少; 3、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仅为15微克/升(牛乳为60微克/升);因而母乳喂养的初生儿多见; 4、婴儿有先天性肝胆疾病或慢性腹泻者,影响肠粘膜对维生素K的吸收; 5、母亲在孕期曾使用抑制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 小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主要表现是出血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合并颅内出血及肺出血而导致婴儿死亡颅内出血对婴儿生命威胁最大尤其是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多见于3个月以内单纯母乳喂养而母亲不吃蔬菜的小儿起病急骤病情严重首发症状常常是颅内出血容易误诊延误诊治和严重颅内出血常造成死亡或遗留后遗症
小儿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
轻症维生素K缺乏症病例补充维生素K及输血为主;维生素K缺乏合并颅内出血急性期以止血、输血、营养支援疗法、对症处理治疗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营养脑细胞,加强功能锻炼为主。 1.立即补充维生素K 有出血现象时,应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 2mg,可迅速改善出血症状。严重者或有失血性贫血者可输新鲜全血或新鲜血浆10~20ml/kg。 2.禁食 胃肠道出血者应暂禁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3.纠正贫血 止血后应根据适当情况纠正贫血,重者可输新鲜全血。 4.颅内出血 如有颅内出血,首先要加强护理,保持安静,维持通气,抬高头肩部,推迟喂奶,控制补液;如有高声尖叫、频繁呕吐、反复抽搐等表现,应对症止惊,降低颅内压,恢复脑细胞功能;同时要及时止血,纠正贫血。严重者可手术清除血肿。 多发生于出生后1个月左右,约90%以上见于单纯母乳喂养儿,如合并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肝胆疾病和长期禁食患儿则更易发生。 1.起病急骤 病情严重,多见于生后4~8周的母乳喂养儿。 2.颅内出血 大多首发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出血为多见,脑室、脑实质出血少见,临床上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失常及颅内高压的表现,表现为烦躁不安、高声尖叫、频繁呕吐、反复抽搐,严重的患儿可出现昏迷,呼吸不规则,严重时形成脑疝。体检发现前囟饱满,颅缝增宽,Moro反射、觅食反射消失。 3.严重的出血倾向 可见皮肤紫癜、黏膜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常有呕血、便血。 4.贫血 同时可有出血性贫血。 5.实验室检查 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1.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儿的喂养情况及辅食添加情况。多见于单纯母乳喂养儿,生后3个月内的婴儿,未接受过维生素K预防。或有迁延性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史。 2.临床特点 起病急骤,以自发性出血或穿刺部位出血不止为主要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主要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出血时间正常;予维生素K治疗效果良好,数小时或24h后出血倾向明显好转。 迟发性新生儿出血症,大多首发表现为颅内出血,突然起病,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贫血发展迅速而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