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交藤

夜交藤:探索夜晚的秘密与自然和谐之美

夜交藤是一种中药,具有宁心安神、祛风通络的作用。它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多梦、肾阴虚发烧、风湿痹疼、皮肤瘙痒等病症。夜交藤还可以益气养血、利通经脉,对于气血两虚、全身酸痛有很好的疗效。 然而,夜交藤也有一定的毒性,如果过量或长时间服用,可能会引起肝肾功能损伤,导致转氨酶升高或肌酐尿素氮升高。因此,病患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利用夜交藤。 在某些情况下,夜交藤可以与其他中药联合使用,如酸枣仁、柏子仁等。这些组合可以增强疗效,并且减少副作用的风险。 总之,夜交藤是一种有价值的中药,但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过量服用带来的危害。

夜交藤

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含有棕色色素。皮层狭窄。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伴有少数石细胞群,纤维壁较厚,木化;石细胞不规则形,纹孔、孔沟不明显。韧皮部较宽,韧皮射线外侧喇叭口状;束中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木纤维发达,胞腔大,木薄壁细胞非木化,髓部小。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尤以射线的宽阔部分为多。 中药化学成分 茎含蒽醌类,主要为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ic acid,Chrysophanol)或大黄素甲醚(Emodinmono methyl ether),均以结合型存在。茎叶含多种黄酮,已得到木犀草素-5-O-木糖甙(lutiolin-5-O-xyloside)。亦含蒽醌类化合物,已分得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O-5-O-木糖甙(luteolin-5-O-xyloside)。亦含蒽醌类化合物,已分得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O-β-D-葡萄糖甙;并含β-谷甾醇。预试尚含芪类和鞣质。 营养知识 1. 用于虚烦失眠。夜交藤具有养血安神作用,以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失眠为主,常与合欢皮相须配合,也可与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同用。 2. 用于周身酸痛。夜交藤既有养血作用,还可通利经络,治血虚周身酸痛,可配合当归、地黄、鸡血藤、络石藤等同用。 3. 用于皮肤痒。夜交藤煎汤外洗治皮肤痒疹,有一定止痒作用。 4作用 编辑 人们对中药何首乌的传说与功效比较熟悉,但对什么是夜交藤却知之甚少。其实,两者是同一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夜交藤是何首乌的藤茎,因夜里会自动相互交合而得名,药用何首乌则是这种植物的块根。 中医认为,夜交藤性平无毒,味甘微苦,入心、肝经,有安神养血、祛风通络的功效,主治阴虚血少、虚烦不眠、风湿痹痛、皮肤痒疹等症。夜交藤的煎服剂量一般为10~30克,还可煎水外洗或捣敷外用。主要的临床应用简介如下。 1. 失眠夜交藤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失眠,常与合欢皮、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药配合应用。 ① 夜交藤麦豆汤:夜交藤10克,小麦45克,黑豆30克,加水煎煮取汤饮,日两次。有滋养心肾、安神的功效,用于神经衰弱、心肾不交之失眠、心烦等症。 ② 乌鸡交藤煲:乌鸡1只,洗净入沸水中焯一下,再用凉水冲洗。夜交藤30克,洗净用纱布包好,装入鸡肚内,将鸡放于汤煲中,加入适量姜片、食盐、黄酒及水,先用武火烧开,再用文火煲至鸡烂熟,加味精适量即可食用,可用于顽固性失眠患者的食疗。 ③ 宁神合剂:夜交藤、生地、百合各15克,浮小麦30克,炙甘草6克,红枣7枚。用水浓煎,日服2次,临睡前加服1次。具有养血安神功效,治头昏乏力、耳鸣眼花、心悸多梦、入睡难等症。 ④ 安神汤:夜交藤、合欢皮各20克,酸枣仁、柏子仁、猪苓各15克,琥珀10克,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30日为1个疗程,对失眠症有效。 ⑤夜交藤粥:夜交藤60克,用温水浸泡片刻,加清水500毫升煎取药汁约300毫升;再加粳米50克,大枣2枚,白糖适量,煎至粥稠即可。晚上睡前1小时,趁热食,连服l 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顽固性失眠、多梦及风湿痹痛症。 2. 内伤头痛夜交藤20克,茯神、杜仲、牛膝、天麻各15克,钩藤、石决明各20克,山栀10克,黄芪6克,益母草、桑寄生各12克,水煎分3次服,连服15剂。有人用此方治疗31例,约90%有效。 3. 脑血管硬化、高血压 ① 夜交藤3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5克,葛根20克。先用温水3 000毫升浸泡2~3小时后,煮沸30分钟,取汁沐足,持续20~30分钟,有健脑安神、降压催眠功效,用于脑血管硬化[3] 、血压升高、失眠多梦、记忆减退者。 ②罗布麻叶、牡蛎各15克,莶草、夜交藤、吴茱萸各10克,加水适量煎沸后,待温沐足,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补脑安神功效,可降血压。 4.中风后偏瘫症临床用夜交藤散外洗,疗效满意。方用:夜交藤50克,桑枝、鸡血藤、威灵仙各40克,水煎2次,趁热熏洗,每日2次,每次15分钟,1个月为1个疗程,洗至手足灵活为止。 对咳嗽的药效: 7. 咳嗽有人治疗喉源性咳嗽,在用蝉蜕、僵蚕、荆芥、防风、桔梗、陈皮、半夏、前胡、茯苓、甘草等药的基础上,加用夜交藤15克,水煎服,观察到方中加用此药者,止咳作用较未加用此药者明显,说明夜交藤可能有止咳的功效。 夜交藤属于多年生草本。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主治:治失眠症,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 养心,安神,通络,祛风, 主 治:治失眠症,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 夜交藤外用:单用外水煎洗,医治皮肤风疮痒疹,可收祛风止痒之功效。[1]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 夜交藤植物形态-何首乌 夜交藤植物形态-何首乌(7张) ①《本草再新》:“味苦,性温,无毒。” ②《饮片新参》:“苦涩微甘。” ③《陕西中草药》:“性平,味甘。” 入心、脾、肾、肝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②《四川中药志》:“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2]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用药忌宜:躁狂属实火 何首乌藤 何首乌藤(6张) 者慎服。 药物配伍:配酸枣仁,滋心阴,宁心神;配生地,养血补阴;配天门冬、麦冬,清虚火、养心阴;配羌活、独活,祛风胜湿、舒利关节。 资源分布:药材主产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 采收与储藏:带叶的藤茎,于夏、秋采取。但商品大都用藤茎,于秋季叶落后割取,除去细枝、残叶,切成长约70厘米的段落,捆成把,晒干。 炮制方法:清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 考证:出自《本经逢原》、《中华本草》 干燥的藤茎呈细长圆柱状,通常扭曲,有时分枝,直径3~7毫米。表面紫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和节,并散生红色小斑点,栓皮菲薄,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淡黄色,本质部呈放射状,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气无,味微苦涩。以粗壮均匀、外表紫褐色者为佳。四川商品为干燥的带叶嫩茎。茎细,黄绿色或黄褐色,叶多皱缩。

夜交藤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何首乌藤和何何首乌的差别在形状上很明显,首乌藤是动物何首乌的藤和茎,是细长的圆柱形,但是何首乌是动物何首乌的根部呈块状。首乌藤的别称夜交藤,夜交藤也是何首乌地上藤蔓, 有养血安神,医治睡眠深度的效果。何首乌是地底下的部分,重要能滋补肝肾,还有乌须发效果。

夜交藤怎么治失眠

夜交藤功能:心神不宁,睡觉深度多梦:夜交藤味甘滋补,入心足厥阴肝经,能滋阴补血,养心安神。适用于阴虚发热贫血引发的睡觉深度多梦、心悸头晕。临床上常与合欢皮、酸酸枣核、柏子仁等养心安神药品与他人共同使用。假如失眠、阴虚发热阳亢是由阴虚引发的,能够参加珍珠母、龙骨、牡蛎来潜阳安神。

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三味中药水煎同服

你好,根据您的描述您的情况多是失眠心慌等 建议,您可以煎服以上药物服用治疗

夜交藤的功效与作用,夜交藤的副作用

病情 我只能给您这样说只需是药找不到没有副效果的,不过副效果的大小吧了。意见提议:夜交藤是中药中基础没有在大的反作用的医治入睡困难和若干个项的集合觉醒的好药,也就是说假如长时候服没有在太大的反作用。

中药夜交藤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中药夜交藤主如果用于医治睡觉阻碍,出现睡觉阻碍和睡眠深度时候能够采用中药夜交藤选择医治。自身是归属于中药它为微苦,性平和,除了能够治疗睡眠深度,它还具有安神祛风的其实效果,还有通经络的作用,对身体的健康是十分好的。

夜交藤有什么功效和禁忌

夜交藤的关键功能是舒经通络、止痒、养血安神等,在临床医学上通常可以用于睡眠深度、风湿痹痛、皮肤瘙痒、湿疹、关节疼痛、全身上下酸痛等病症的医治,别的夜交藤还可以下降血液的黏稠度,可以缩小高脂血症的病发几率。提议还是要依据医嘱选择服食,利用时期出现所有不适都要按时停药。

夜交藤有毒副作用

夜交藤是何何首乌的溶剂)气化藤茎,具有养血安神、祛风通络的效果。食用夜交藤能够来改善睡眠深度多梦的现象。但是要注重夜交藤作为什么何首乌的一个部分,也具有肯定的毒性,假如过量或长时候的食用,则有大概引发肝肾功能的损伤,造成转氨酶的升高或激素造成转氨酶的升高或肌酐尿素氮的升高。

夜交藤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夜交藤为蓼科动物何何首乌的蔓茎。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的效果。味甘性平,归心、足厥阴肝经。可用于医治阴血缺乏导致的虚烦不眠多梦,常与柏子仁、酸酸枣核同用;可用于贫血因此导致的肢体酸痛,常与当归、密花豆等补血、活血药与别人共同使用;也常使用于医治风湿痹疼,常与五加皮、桑寄生等同用以加强疗效;也常使用夜交藤煎汤外洗治疗皮肤痒疹。病患须要在医生的引导下依据个人的疾病特点合理利用夜交藤,因此且须要防止别的中药选择配伍利用。

合欢皮夜交藤酸枣仁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夜交藤有宁心安神的功能,它对人体出现的肾阴虚发烧有很好的疗效,假如由于肾阴虚发烧出现入睡困难和频繁觉醒状,也能够给予夜交藤医治。夜交藤也能够益气养血、利通经脉,对人体气血两虚、全身高低酸痛,有很好的医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