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胆道蛔虫症有后遗症吗?

小儿胆道胆道症有后遗症吗?

根据你的描述,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考虑手术治疗。

小儿胆道蛔虫症有后遗症吗?

你好,蛔虫可沿胆管钻入肝脏引起肝脓肿,还可穿破胆道形成胆漏,或出入肝静脉,患者严重时可穿入肝脏、穿入肺,引起肺出血,梗死和肺脓肿,严重并发症可致命。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镇痛、利胆、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的调节。除非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内科治疗,解痉镇痛药物常用药物有阿托品,可缓解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绞痛剧烈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合应用,等针灸治疗,发病初期可采用中医针灸治疗。 经过治疗好后没有后遗症。轻者可以药物治疗,重者需要手术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一般伴有上腹部阵痛,持续一段时间自行缓解,早期没有明显的发热症状,当有急性化脓胆管炎时候会出现发烧和黄疸,重者引起休克。

胆道蛔虫病的诊断首选的方法是?

胆道蛔虫症是指原来寄生在空回肠的蛔虫经十二指肠钻入胆道,引起胆道口Oddis括约肌痉挛而发生腹部阵发性绞痛,称为胆道蛔虫症。单纯性胆道蛔虫病一般仅剑突下或稍右方有轻度压痛若并发胆道感染胰腺炎肝脓肿等则会出现相应的体征。B超检查是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显示为胆管内有平行强光带偶可见蛔虫在胆管内蠕动,有确诊价值。

小儿胆道蛔虫症会死吗?

小儿胆道蛔虫症要看具体的情况,小儿胆道蛔虫症就是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的寄生虫病。肠蛔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之内,消耗人体的营养,并且妨碍消化以及吸收功能,会造成小儿营养不良,贫血和腹痛等症状。这种病发作比较突然,发作是阵发性的,在剧烈绞痛发作的时候,自觉有物象上山钻顶这就是胆道蛔虫病的特有症状。除此之外,还伴有恶心,呕吐,有时还会吐出蛔虫。

小儿胆道蛔虫症能吃猪肉吗

小儿胆道蛔虫症一般能吃猪肉。儿童胆道蛔虫症是儿童蛔虫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儿童蛔虫向胆道迁移引起,典型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儿童可能会弯腰,恶心呕吐,并吐出胆汁或蛔虫。当合并胆道感染时,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热、黄疸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一些儿童蛔虫可能直接进入肝脏,引起出血、肝脓肿和蠕虫。建议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鸡蛋、鱼、瘦肉等。

小儿胆道蛔虫症有什么特效药?

胆道蛔虫症是蛔虫钻入胆道引起的疾病,男性多于女性。肠蛔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内,消耗人体的营养,并妨碍消化吸收功能,造成小儿营养不良、贫血、腹痛等症。服驱虫净或驱蛔灵、肠虫清;可选用、氯丙嗪、阿托品肌肉注射以解痉止痛;必要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病

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吃以上药物是不会导致胆道蛔虫病的。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可以观察具体的症状来进行对症治疗,平时也是要注意饮食,不要吃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 临床表现   1.儿童、青少年多见,常有驱蛔虫史。   2.突然阵发性上腹钻顶样痛,间歇期宛如常人。   3.绞痛时伴恶心、呕吐,可吐蛔虫。   4.后期有胆管炎及各种并发症表现。   5.腹肌软,仅有剑突下或右上腹深压病。   6.间歇期无体征。   7.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   该病以儿童和青年人多见。主要症状是腹痛,可以突然发生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持续一定时间后可自行缓解,间隙期可以完全不痛。常可伴恶心、呕吐,常见有吐出蛔虫者。静脉胆道造影、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经 T型管胆管造影、 B型超声等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蛔虫钻入胆道引起的疾病。蛔虫进入胆总管、肝内胆管和胆囊引起急腹症统称为胆道蛔虫病,祖国医学称之为“厥”或“蛔厥”,国外于1765年已尸解发现。其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本病发病率与卫生条件有关,我国农村发病率较高,约占胆道疾病8%-12%,少数地区占胆道疾病的首位,多发于青少年。解放后,由于多年来管水、管粪等卫生、防治工作的结果,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大城市医院已成为少见病。多数胆道蛔虫病,可通过中西医结合,以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等手段可治愈。出现严重并发症者考虑手术治疗。 病情分析: 您好,这样的话,应该是不会的。 指导意见: 通常如果是有胆道蛔虫病的话,则这种情况,就是容易出现异常大的虫卵感染引起的,所以主要与饮食不洁等有关的。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吃以上药物是不会导致胆道蛔虫病的 指导意见: 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 肠道蛔虫钻入胆道即引起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胆道寄生虫病,约占胆道疾病的8~12%,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儿童青年多见、无性别差异、农村较为多见。处理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危害甚大,也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原因之一。

胆道蛔虫病吃什么好?

你好:对于胆道蛔虫症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解痉、镇痛、利胆、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除非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你说的这种情况,可以服用颠茄片,左旋咪唑或者驱蛔灵等药物治疗。配合中医针灸治疗。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油腻食物。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病情,如果症状加重,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病

你好,根据你的咨询,虫进入胆道后不一定立即出现并发症,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胆道发生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时才可能出现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如下:1.胆道感染化脓性胆管炎,占40%;胆囊炎,占40%;败血性休克,占6%。此时,病人除右上腹绞痛外,常伴寒战、高热、皮肤巩膜黄染、腹胀加剧。查体右上腹压痛范围扩大,并有肌紧张。如出现胆道梗阻,可扪及肿大的胆囊。急性胆囊炎时,墨菲征阳性。2.胆道出血出现率为3.5%。常发生于胆道感染的基础上,先有发热、腹痛等,随后出现呕血、黑便。3.肝脓肿在肝内胆管炎的基础上,可继发肝炎、肝脓肿。肝脓肿常为多个分散小脓肿,脓肿破溃时,可出现膈下积脓或脓胸。4.急性胰腺炎出现率为3.5%。由于蛔虫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及虫体堵塞,造成胆汁和胰液引流不畅,使感染的胆汁和(或)胰液逆流入胰管而激活胰酶,引起急性胰腺炎;虫体钻入胰管可引起坏死性胰腺炎;虫卵沉积于胰管引起炎症、纤维化,可致慢性胰腺炎,这是早年我国胰腺炎的一种特殊原因。5.胆系结石症发生率约为19%。胆道内的蛔虫残骸碎段或残留角质可作为结石核心,形成结石。此种结石多为胆色素性结石。此外,雌性蛔虫每天产出大量虫卵,也可成为结石核心。6.其他胆总管穿孔率约<1%,胆囊穿孔<1%,腹膜炎占6%,脓胸占2%~6%,胆管狭窄占1%~3.5%。具体的治疗方法要结合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才能确定。 1.内科治疗 (1)解痉镇痛 ①解痉镇痛药物:常用药物有:阿托品、654-2,维生素K3等,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绞痛。绞痛剧烈,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合应用、异丙嗪、等。②针灸治疗:发病初期可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上脘、太冲、鸠尾、脐俞、内关等。③用食醋50ml、芝麻油25ml口服。 (2)利胆驱虫 ①中药乌梅汤。②胆道排蛔汤。③驱虫药物:左旋咪唑、驱虫净(四咪唑)、驱蛔灵等。④氧气驱虫:插入鼻胃管之后,成人缓慢的一次性注入氧气3000ml,儿童酌减。⑤应用33%硫酸镁。⑥十二指肠镜直视下取虫。 (3)预防和控制感染 可采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甲硝唑或替硝唑等抗生素。 2.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若经非手术治疗2~5天,症状不见缓解或加重者,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以及急性期过后,经治疗胆管内仍有蛔虫或并发胆石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为胆总管探查,取出虫体、引流胆道。术后还需注意驱虫治疗,以免蛔虫病复发。 蛔虫可沿胆道钻入肝脏引起肝脓肿,还可穿破胆道形成胆漏,或穿入肝静脉,严重者可穿入肝脏后再钻入肺,引起肺出血性梗死和肺脓肿。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可致命。

胆道蛔虫病

术后还需注意驱虫治疗,以免蛔虫病复发。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可含胆汁,也有可能吐出蛔虫。据报道呕吐出的蛔虫可多达数十条甚至上百条之多,小儿由于咽喉反射敏感性较差,可从鼻腔中爬出蛔虫。胆道蛔虫患者的体温多在正常范围之内,当合并感染时,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但体温的上升与腹痛的程度不成比例。蛔虫钻入胆道引起胆管炎,除非虫体退出胆道,炎症缓解,体温多不会自退。 手术治疗,胆道蛔虫若经非手术治疗2~5天,症状不见缓解或加重者,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以及急性期过后,经治疗胆管内仍有蛔虫或并发胆石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为胆总管探查,取出虫体、引流胆道。 内科治疗(1)解痉镇痛 ①解痉镇痛药物:常用药物有:阿托品、654-2,维生素K3等,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绞痛。绞痛剧烈,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合应用、异丙嗪、等。②针灸治疗:发病初期可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上脘、太冲、鸠尾、脐俞、内关等。③用食醋50ml、芝麻油25ml口服。(2)利胆驱虫 ①中药乌梅汤。②胆道排蛔汤。③驱虫药物:左旋咪唑、驱虫净(四咪唑)、驱蛔灵等。④氧气驱虫:插入鼻胃管之后,成人缓慢的一次性注入氧气3000ml,儿童酌减。⑤应用33%硫酸镁。⑥十二指肠镜直视下取虫。 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本病的治疗原则是解痉、镇痛、利胆、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除非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