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信息,这些方剂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耳鸣耳聋症状而制定的。其中包括: 1. **清肝泻火,开郁通窍**: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等症状。 2. **清火化痰,开郁通窍**: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的痰火郁结型,包括耳鸣声如机器轰鸣、头昏重、胸闷腹胀等症状。 3. **活血化瘀,通络开窍**:用于治疗气血瘀阻型的耳鸣耳聋,包括头痛眩晕、耳周有麻木感等症状。 4. **补肾益精,止鸣聪耳**:用于治疗肾元亏损型的耳鸣耳聋,包括耳鸣声尖细、夜间益著等症状。 5. **补中益气,升清通窍**: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型的耳鸣耳聋,包括突发耳聋、头内或耳内有空虚感等症状。 这些方剂都涉及到不同的中药组合,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例如,涤痰汤减人参用于清火化痰,通窍活血汤加味用于活血化瘀,耳聋左慈丸加味用于补肾益精等。 针对这些方剂的使用方法,水煎内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同时,提到了配合针刺疗法的方法,如取风池、风府、耳门、合谷等穴,强刺激,每次行针20分钟,泻法。 总之,这些方剂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耳鸣耳聋症状而制定的,通过不同的中药组合和治疗方式来达到治疗效果。
哈尔滨专科耳鼻喉医院
痰浊上壅型 此型病程一般较长,耳鸣、头昏、头沉、头重、头闷,耳内胀闷、堵塞感明显。可伴有胸闷,纳呆,舌质多较胖,边有齿痕,苔厚腻,脉弦滑。此型为痰浊上壅蒙蔽清窍所致,治法应该化痰降浊、和胃开窍,多选用二陈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僵蚕、菖蒲、生苡仁、白芷;可适当选择1~2味活血化瘀药,如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尾等,通过祛瘀以助通窍,也符合中医久病多瘀的理论;如有痰浊化热征象,可加黄芩、黄连、栝蒌、枳实。 肝火上扰型 此型患者发病多较突然,症状比较重,耳鸣声较大,与情绪情志变化关系密切,常常在郁怒之后发生或加重。多伴有口苦、心烦、头昏、头痛、急躁易怒等肝火上逆的症状,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此型为肝火上扰清窍而致,法应清肝泻热通窍,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有:胆草、黄芩、山栀、当归、泽泻、生地、木通、柴胡、菖蒲、蔓荆子、磁石。
肾水不足肝火旺?
肾水不足主要是肾阴虚。肾主水,肾水不足导致肾阴虚。肾阴虚,表现为热的症状。可有腰酸盗汗,燥日,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眩晕耳鸣,形体消瘦。男子可有性功能下降,阳痿早泄。肝火旺临床多见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吐血、咯血、脉弦数等症。肝火旺盛主要由生活不规律、心情积郁导致。中医有肝主目的说法,因此肝火旺盛常常表现为一些眼部症状,如视物模糊、眼部分泌物多、眼红、眼干、耳鸣、易怒等,中医一般用菊杞茶这类组方调治。
舌咽神经痛手术
阴虚风动型,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治应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克,钩藤克,石决明克,栀子克,山萸肉克,白芍克,牛膝克,杜仲克,益母草克,桑寄生克,夜交藤克,茯神克。 气血亏虚型,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起则痛甚,卧则减轻,遇劳易发,面色苍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应益气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化裁,其中黄芪克,党参克,升麻克,柴胡克,当归克,陈皮克,白术克,川芎克,熟地克,白芍克,炙甘草克。 瘀血阻络型,面痛屡发,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治拟逐瘀通络,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其中赤芍克,川芎克,桃仁克,红花克,麝香(冲服)克,全虫克,蜈蚣条,生姜克,老葱根,大枣枚,黄酒适量。 风痰阻络型,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或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重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应祛风化痰,方用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其中白附子克,僵蚕克,全虫克,半夏克,白术克,天麻克,茯苓克,橘红克,甘草克,生姜克,大枣枚,白芷克,蔓荆子克。 三叉神经痛以单侧面部的阵发性、电击性、短促而剧烈的疼痛为特征,临床可分为原发性与症状性两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在岁以上人中发生,女性较为多见。中医认为病因虽然多端,但以风、热、痰、虚四者为害最多,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风寒外袭型,起病较急,疼痛较甚,或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痛减,吹风受寒辄发或加重,或兼头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或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治拟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其中川芎克,荆芥克,防风克,羌活克,白芷克,薄荷克,甘草克,细辛克。 胃火上攻型,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舌边红,脉滑数。治拟清泻胃火,方用清胃散加减,其中当归克,黄连克,生地克,丹皮克,升麻克,生石膏克,知母克,白芷克。肝胆郁热型,患侧阵发性灼痛,痛连头角,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则为清肝利胆,方用当归龙荟丸加减,其中当归克,龙胆草克,栀子克,黄连克,黄芩克,大黄克,芦荟克,青黛克,柴胡克,白芍克,钩藤克,地龙克。
舌咽神经痛吃什么
阴虚风动型,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治应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克,钩藤克,石决明克,栀子克,山萸肉克,白芍克,牛膝克,杜仲克,益母草克,桑寄生克,夜交藤克,茯神克。气血亏虚型,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起则痛甚,卧则减轻,遇劳易发,面色苍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应益气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化裁,其中黄芪克,党参克,升麻克,柴胡克,当归克,陈皮克,白术克,川芎克,熟地克,白克,炙甘草克。瘀血阻络型,面痛屡发,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治拟逐瘀通络,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其中赤芍克,川芎克,桃仁克,红花克,麝香(冲服)克,全虫克,蜈蚣条,生姜克,老葱根,大枣枚,黄酒适量。风痰阻络型,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或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重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应祛风化痰,方用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其中白附子克,僵蚕克,全虫克,半夏克,白术克,天麻克,茯苓克,橘红克,甘草克,生姜克,大枣枚,白芷克,蔓荆子克。 三叉神经痛以单侧面部的阵发性、电击性、短促而剧烈的疼痛为特征,临床可分为原发性与症状性两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在岁以上人中发生,女性较为多见。中医认为病因虽然多端,但以风、热、痰、虚四者为害最多,具体辨证论治如下:风寒外袭型,起病较急,疼痛较甚,或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痛减,吹风受寒辄发或加重,或兼头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或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治拟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其中川芎克,荆芥克,防风克,羌活克,白芷克,薄荷克,甘草克,细辛克。胃火上攻型,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舌边红,脉滑数。治拟清泻胃火,方用清胃散加减,其中当归克,黄连 克,生地克,丹皮克,升麻克,生石膏克,知母克,白芷克。肝胆郁热型,患侧阵发性灼痛,痛连头角,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则为清肝利胆,方用当归龙荟丸加减,其中当归克,龙胆草克,栀子克,黄连克,黄芩克,大黄克,芦荟克,青黛克,柴胡克,白芍克,钩藤克,地龙克。
如何治疗白塞病
治疗疾病总是需要时间的,因而,我们在对白塞氏病的治疗上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的耐心。另外,在白塞氏病的折磨之下,我们的心情肯定会十分的不好,脾气也会因此变得极其暴躁,可是要知道,这种情绪是会伤害到家人的,还希望你能控制一下。 1、脾虚型 主证:体质消瘦气短懒言、食谷不化、纳少、便溏,口舌生疮或外阴溃疡,或眼部红肿、溃烂,溃烂处久不敛口,患处色淡而呈平塌凹陷状,伴有低热,倦怠乏力,头重头昏,脘腹满闷,不思饮食,神情恍惚迷乱,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白或腻,脉沉濡或弦滑。 辩证:脾虚湿盛,桑感毒邪。 治法:健脾除湿解毒。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山药、茯苓、连翘、炙甘草。 2、肝肾阳虚型 主证:口腔、外阴部长期溃疡,溃烂灼痛,局部色暗红,反复发作,双眼发红,畏光羞明,视力减退,下肢出现红斑结节,头晕目眩,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神情恍惚,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或光红无苔,脉弦细数。 辩证:肝肾阳虚,湿热内蕴。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除湿。 方药:解毒养阴场加减或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黄、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山豆根、板蓝根、女贞子、旱莲草、连翘。 3、湿热型 主证:口腔溃疡及服部疾患已愈,唯阴部有数块大小不等的溃疡,表面颜色暗淡,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外阴红肿疼痛,行走困难,咽干、口苦。常伴有低热心烦,或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或饥而不欲食,渴欲冷饮,干呕欲吐,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体胖、质微红,苔白,脉沉迟。 辩证:湿热下蕴蒸,外感毒邪。 治法:除湿清热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泻黄散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石膏、生地、当归、甘草、板蓝根、蒲公英。或者清胃散加减。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土茯苓、黄芩、生石膏、薏苡仁、甘草。
小儿听神经性耳聋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手术疗法能使神经性耳聋病人完全恢复听力。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适时进行听觉言语训练,适当应用人工听觉。临床上主要有药物、高压氧疗法、手术疗法、人工耳蜗植入等。以保护内耳神经组织,也可配合针刺和中药治疗,均有一定疗效。建议您最好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祝早日康复! 你好:神经性耳聋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以消除病因,改善内耳微循环为治疗原则,采取解毒、脱水、脱敏、血管扩张药物、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体外反博等治疗措施而取得一定疗效。中医辨证治疗本病亦有良效。 瘀阻脉络型症见持续性、高音调耳鸣、耳聋,多因外伤所致,戎耳聋日久,耳内或有堵塞感,舌暗红或淡红,边有瘀斑或痰点,苔薄白,脉弦。治宜活血通窍。药用赤芍、石昌蒲各15克,桃仁、当归、红花各12克,川芎、柴胡、蔓荆子各10克,甘草6克。 肝胆湿热型症见卒然耳鸣、耳聋,或郁怒之后突然加重,头痛头晕,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或夜寐不安,或有肋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治宜清泄肝胆湿热。药用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草、山栀子、生地各15克,柴胡、当归尾各10克,郁金12克,葛根30克,甘草6克。 放火上扰型症见耳鸣如蝉呜,时有耳内闭塞感,耳聋多突发,头晕头重,胸闷,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或滑。治宣化痰清大。药用竹茹、黄芩、法半夏、云茯苓、括萎真、石菖蒲各15克,枳实12克,磁石(先煎)30克,陈皮、甘草备6克。 肝肾阴虚型症见耳呜耳聋由微渐重,头晕,虚烦失眠,腰酸,颧红,舌边红而干、苔少或薄白,脉弦细。治宜补益肝肾。药用丹皮、熟地、山萸肉各12克.云茯苓、泽泻、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磁石,珍珠母(均先煎)各30克,五味于10克。 肾阳亏虚型症见耳呜耳聋渐进加重.腰酸肢软,手足欠温,小便清长或夜尿频,面色苍白,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壮阳。药用熟附片、五味子各10克.补骨脂、泽泻各15克,丹皮、熟地、山萸肉、杜仲各12克,珍珠母(先煎)30克。 脾胃虚弱型症见耳呜如蝉噪,或如钟鼓,或如水激,耳聋日久,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大便易溏.唇舌色谈,舌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药用黄芩、党参、云茯苓、淮山药各15克,白术、蔓荆子、升麻各10克,葛根30克,甘草6克。 以上方药每日1剂,用清水500豪升煎至150毫升,顿服。14剂为1疗程,可连服2个疗程。另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2—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神经性耳聋是耳聋患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常见原因有老年性耳聋,内耳眩晕症,药物中毒,内耳化脓性感染,外伤,噪音刺激,内听动脉痉挛以及听神经瘤等。病因不同,治疗各异。
肝火五更泻的症状?
肝火旺盛、嗜酒过度也可以引起五更泻,肝火引起的五更泄的表现为黎明前左下腹部疼痛欲泄,并伴有失眠心烦等症状,治疗时可以选用清肝火的左金丸和龙胆泻肝丸等进行治疗。对于食积患者治疗起来可以使用消食和胃的保和丸,对于嗜酒过度的患者治疗的时候可以用,清湿热、理气的黄连、枳壳、葛根等药物。
头昏耳鸣
检查正常的话,哟啊考虑是由于肝火上沿或肾虚导致的,建议直接看中医调理治疗
突发性耳聋
您好,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性聋。由于发病原因不明确,故治疗方面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目前,大多学者和临床上较为认可的治疗方法如下:(1)扩张血管,以增加内耳血运:①山莨菪碱5mg,每日2次,肌注,或10~15mg,每日3次,口服。②倍他啶片8mg,每日3次,口服。(2)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微循环:可用10%低分子右旋糖酐10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使用10天。(3)促进局部代谢:使用氧化酶和辅酶剂,促使病变组织的代谢恢复正常。①三磷酸腺苷40m g,每日3次,口服;或三磷酸腺苷4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②辅酶A 100单位,每日1 次,静脉滴注。③B族维生素类:维生素B1 20m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6 20mg,每日 3次,口服;复合维生素B,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此类药物应继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之后或与之同时使用,用三磷酸腺苷类药物尤应遵循这一原则。B族维生素可配合其他药物一并应用,不受时间限制。(4)类固醇激素:①针剂,每次20mg加入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②强的松5mg,每日3次,口服;一周后逐渐减量。(5)泛影葡胺:用76%的泛影葡胺造影剂,静脉注射,每日1次。首次1ml,若24h内无头痛、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以后每日10ml,直至症状消失为止。(6)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之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日。(7)高压氧吸入:用5%~10%二氧化碳混入90%~95%氧气中,吸入30分钟,每日1次,可改善大脑及耳内血管的血流量,有利于耳蜗螺旋器功能的恢复。 中医认为突发性耳聋属“耳鸣耳聋”的范畴,其病机多为肝、脾、肾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或肝火上扰,痰火与气血瘀阻耳窍所致。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为: 温邪伤络型:耳聋耳鸣多因触冒风温毒邪(如患流行性腮腺炎、耳带状疱疹、流行性感冒等)之后而发,可伴鼻塞、咳嗽、咽痛,或眩晕、恶心、呕吐,或两腮肿痛、面瘫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治宜疏风清热,通络开窍。方用通络聪耳散(经验方):柴胡10g,香附15g,川芎10 g,辛夷12g,蔓荆子15g,金银花15g,板蓝根20g,通草15g,全虫10g,僵蚕10g,葛根15g ,生甘草3g,石菖蒲15g。咳嗽者加桔梗10g,杏仁15g;咽痛者加牛蒡子10g,连翘15g;眩晕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5g,竹茹15g;面瘫者加白附子10g。水煎内服。 肝火上扰型:耳聋突然发生,多因郁怒而发或加重,耳鸣声宏而粗,如风雷、如潮声或兼有耳闷闭塞感,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溺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清肝泻火,开郁通窍。方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2g,栀子12g,黄芩15g,当归15g,柴胡10g,生地15g,木通15g,泽泻15g,车前子15g(另包),郁金12g,石菖蒲12g,甘草6g。咽干者加玄参12g,麦冬15g;便秘者加生大黄10g(后下)。 痰火郁结型:耳鸣耳聋暴发,常因饮酒或过食厚味而发或加重,听音模糊,甚则闭塞无闻,耳鸣声如机器轰鸣,持续不减,并见头昏重,胸闷腹胀,咳嗽痰黄,时有恶心,呕吐痰涎;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火化痰,开郁通窍。方用涤痰汤减人参:半夏12g,橘红15g,茯苓15g,枳实12g,竹茹12g,胆南星6g,石菖蒲15g,郁金15g,生姜3片。方中若加入丝瓜络、路路通各15g,效果更佳。水煎内服。 气血瘀阻型:耳鸣耳聋突然发生,头痛眩晕,耳周有麻木感,耳内有闭塞感;舌质有瘀点或紫暗,脉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方药用通窍活血汤加味:桃仁15g,川芎15g,木通10g,赤芍15g,红花6g,麝香0。5g(冲服),丹参30g,葛根15g,全虫10g,石菖蒲15g,生甘草3g,路路通15g。水煎内服。 肾元亏损型:耳聋由轻趋重,耳鸣鸣声尖细,或如蝉鸣,夜间益著,多兼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治宜补肾益精,止鸣聪耳。方药用耳聋左慈丸加味:熟地黄25g,怀山药10g,山萸肉10 g ,丹皮15g,泽泻15g,茯苓15g,五味子20g,磁石20g,石菖蒲15g,炒枣仁20g,煅龙骨15g ,煅牡蛎15g。水煎内服。 气血虚弱型:突发耳聋,多由劳累或忧思多虑而生,耳鸣鸣声尖细,头内或耳内有空虚感,头目眩晕较重,伴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细无力。治宜补中益气,升清通窍。方药用益气聪明汤加味:黄芪30g,党参15g,蔓荆子15g,升麻6g,葛根15g,白芍15g,黄柏6g,石菖蒲15g,黄精20g,丹参20g,炒枣仁30g,当归15g,茯神15g,磁石20g。便溏者加苍术、白术各15g,砂仁10g;心悸怔忡者加五味子30g,煅龙骨30g。以上各证型均可配合针刺疗法:取风池、风府、耳门、合谷等穴,强刺激,每次行针20分钟,泻法。